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红色底蕴托起乡村振兴

——来自兴县罗峪口镇李家梁村的报道

2021年12月01日 08:24:54 编辑:

□ 本报记者 李宇

兴县是一片红色热土,数不清的红色遗址、遗迹以及革命纪念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位于兴县西南境内的罗峪口镇李家梁村,曾是红军东渡的重要战场,竖立在村口的红二十八军东征渡河纪念碑亭是兴县红色文化的物态纪念地之一。

近日,“访百处红色遗址,看百村辉煌巨变”记者深入李家梁村,探访这里的革命遗址,挖掘和发扬红色文化和历史传承,重温红色遗迹,感受红色品质,激发爱国热情。

探访红色遗迹 追寻红色记忆

1936年3月31日晚,为配合东征红军主力作战,红二十八军在军长刘志丹、政委宋任穷等指挥下,由陕西省神木县享负盛名的天台山下登船,强渡黄河。当红军出其不意接近河东岸时,敌人手忙脚乱以火力阻击,经过激烈战斗,红军夺取了李家梁。接着一路向北占领了黑峪口,摧毁了黄河东岸敌人30公里的防线。随后,红二十八军向南进入临县白文镇,与东征红军左路军红二十五军团会合,配合在晋西作战。

据老支书李底换介绍,以前听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当时从陕西渡黄河过来的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勇敢无比地冲上岸,拔掉了敌人的碉堡后,又经过一场激战,击溃敌部守军,击毙营长梁宏元,占领了罗峪口,顺利完成渡河任务。

在采访的过程中,同行的记者王一格若有所思地感叹道,置身当年曾经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战斗遗址,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一草一木还有奔腾不息的黄河,分明能感受到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的脉搏在跳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那段硝烟弥漫改天换地的历史。

加强基础建设 提升幸福指数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53岁的王介娥是李家梁村的环卫工人,每天都要去责任路段清扫。王介娥说,如今,柏油马路直通村口,环境好了,村民的素质也提高了,垃圾较以前也少了。特别是,精准脱贫的政策,点对点的帮扶,让她家2018年顺利退出贫困户行列,每年还能拿到近万元的“羊补”,丈夫心里高兴的不得了,放羊放得更有劲了,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羊群走路靠头羊。近年来,李家梁村加强了村“两委”的组织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组织班子成员进行培训、参观,以此来转变老旧观念,拓宽视野。村民李低旺说,村里的干部每到秋天,还主动帮村民们干家务和农活,这几年下来,为困难群众、老党员、老干部送去慰问金估摸着也有近万元了。

村“两委”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民生是大事”为宗旨,始终把百姓之事记在心上,把群众利益担在肩上。村集体积极消除地质隐患,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在村里安装了20余套太阳能路灯,有力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与此同时,还定期组织村民维护部分骨干坝,整修、疏通水道,造福百姓。为了更好地发展红枣产业,村里还专门建设了一座恒温库,以此来储藏红枣,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持续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李家梁村积极发展红枣、小杂粮、养殖业等传统特色产业,着力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效发挥产业园主体带动作用,推动红枣、杂粮等特色产业迈向新台阶。大力推广圈舍集中养羊,以专业合作形式发展了近40户养殖户。按照家庭圈舍、林下集中养鸡每户40至100只的标准,发展了50户养鸡户,村民收入稳步增长,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李家梁村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中,高度重视人才振兴,注重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帮助更多人就业,全面实施就业重点群体培训“吕梁山护工”培训计划,同时针对红枣、杂粮、养殖等传统特色产业开展免费产业技能培训。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李家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其村委建设文化服务中心,深入开发富有革命特色和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旅游路线,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如今,一个个产业、项目正在李家梁村茁壮成长,村民和村集体长效增收的路正越走越宽广,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们信心倍增,对美丽乡村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