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访百处红色遗址看百村辉煌变化

红色文化孕育下的嬗变

——来自交口县康城村的报道

2021年12月17日 11:56:45 编辑:

□ 本报记者 任昱 马龙

85年前,毛泽东率领东征红军转战康城18天,留下了光辉的足迹。85年过去了,康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赓续红色精神血脉,一路爬坡过坎、砥砺前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幸福家园,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铭记历史,红色印记映山村

11月18日,沐浴着冬日的暖阳,记者一行来到交口县康城镇康城村,参观了该村的红色遗址——康城毛泽东路居地旧址,听人讲解发生在这儿的那段难忘的历史,领悟其中蕴含的革命思想,看康城在红色文化孕育下的巨大变化。

1936年3月15日,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总部机关干部从双池西庄出发,经山头、回龙、王上坪,到达康城村,住在吉金花院内正中窑(康城毛泽东路居地旧址)。从3月15日至4月25日,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总部机关干部三进三出,前后共在康城居住18天,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此期间,毛泽东亲自指导成立了康城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打土豪、扩红、筹款,建立农会、青救会,进行了土地革命,召开政治局“晋西会议”闭幕会议、特务团和电台干部会议。

在康城镇南洼村召开的特务团和电台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左右两路军已经胜利打出去了,我们中路军队伍虽然人数少了点,但是要做大事情,我们要在晋西一带与敌人兜圈子,你们要有准备多走些路。”

在康城期间,毛泽东于3月听取了李克农、王世英在驻西北的东北军及西北军中进行统战工作的汇报。4月1日,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签发了《山西创建对日作战根据地的指示》。4月5日,毛泽东签发了《为反动卖国贼蒋介石、阎锡山阻拦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抗日捣乱抗日后方宣言》。4月18日,召见了被红15军团俘虏的阎军66师196旅392团团长郭登瀛,提出了东进抗日的三点建议。4月25日离开交口县境。

红军离开后,当地穷苦百姓翻身得解放,高兴地唱到“红军是穷人的知心人,斗了地主和豪绅,分了土地和财物,穷苦百姓翻了身”。

尽管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总部机关在康城驻扎的时间不长,但在红军武装斗争史和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却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康城毛泽东路居地旧址于1999年7月被交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吕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砥砺前行,脱贫攻坚蹚富路

康城村是康城镇镇政府所在地,地处水神头上游河谷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四面环山,东与唐院川接壤,南与岭头村相连,西与子进村遥遥相望,北与李家山相依。曾是交口县典型的贫困村。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康城村坚持党建引领,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总体要求,聚全村之智、倾全村之情、举全村之力,采取“先易后难”方式,不断壮大传统种植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并以劳务带动、金融贷款、合作入股、创新社会扶贫“4+”“五全”模式,在精准识别上出实招,精准扶贫上下实功,打造出脱贫攻坚的“交口模式”。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群众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开春起,我一天能耕个三十来亩地,一亩地三十来块钱,抛去油钱和修车费,一天可挣四五百块,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家里还种着四五十亩地,共可收入四五万块钱,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受益于党的扶贫政策的脱贫户宋天贵一边细数着自己的收入账,一边和记者说道。

宋天贵是康城村李家山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的他因身体状况不好,外出打工没人要,一家人只能靠种地维持生计,加上妻子常年患病,二儿子小脑萎缩,一直过着三餐两饱的生活。脱贫攻坚以来,在驻村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向农村信用社贷了5万元贴息贷款,购置了一台旋耕拖拉机,开始踏上了脱贫致富路。

“我赶上国家的好政策了,利用政府补贴的危房改造款,我把自家的破窑洞进行了修缮改造。现在,除了给自己和联体内的村民耕作外,在闲暇之余还去附近的村子里耕地赚钱,收入稳定了,住房安全了,看病有医保,吃药还能报销,日子好过了,盼头更足了。”宋天贵提起自己的脱贫经历,脸上溢满了笑容。

此外,康城村社会扶贫“4+”“五全”创新模式也是“村委搭台、爱心唱戏、群众受益”的生动实践。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康城村率先在交口县成立了首家“爱心超市”,以“小超市”助推“大扶贫”。

李家山村村民李燕青说:“我很荣幸被评为勤劳致富星,奖励了我一张积分卡,可在爱心超市免费兑换200元的东西,真的挺高兴的。”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依托国家对贫困人口的好政策,同步采取自主创业、劳务输出等多种举措,充分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让群众动起来,真正得实惠,确保全村贫困户稳定增收、稳步脱贫。”康城村原第一书记马艳兵说。

记住乡愁,赓续血脉再出发

还是那片蓝天、还是那个村庄,康城村近年来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大变模样。曾经坑坑洼洼的道路变得平坦整洁、曾经破破烂烂的围墙都修缮一新,呈现出宜居宜业、文明美丽新气象。

而这一切变化源于康城村推行的“十户一体”乡村善治模式。

康城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由党支部牵头,组织村“两委”成员、卫生保洁员、公益岗位成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对沿村公路主干道、河道及村级活动场所、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展开集中清理整治。按照居住相邻、便于管理、尊重实际的原则,将全村划分为8个卫生联体片区,制定了卫生联体公约。确保联体内成员做到煤堆进院、粪堆进地、垃圾进池,彻底扭转了村里垃圾无序堆放的乱象。

环境美了,生活配套设施也得跟上,修路、饮用水改造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先后投入800余万元使村通公路全部硬化,并建起汽车站方便群众出行;累计投入143万元改造危房102户,全村住房安全率达100%;通信、网络及广播信号实现全覆盖;2018年完成李家山、后窊引水工程,实现全村自来水户户通;投资20余万元改造村级卫生室60平方米、文化室65平方米、图书室68平方米、健身活动广场400余平方米,配套齐全了健身器材,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又争取财政资金4.95万元新增垃圾箱11个,争取财政资金50万元新建公厕2个,争取财政资金1080万元硬化主街道1180米,大大改善人居环境,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

与此同时,全村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转观念,弃陈规抛陋习、倡文明树新风,以党风带民风促村风,以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

该村获得孝老爱亲星的村民张志平说:“我父亲瘫痪这么多年都是我伺候的,这不,村里给评了个孝老爱亲星,还给了200块钱的积分卡,我非常高兴。”

“在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我们推出了‘星级农户’评选活动,得到村民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星级农户’评选活动树立了新时代农村的新风尚。”康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陈志平踌躇满志地说。

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如今,康城村环境改善了,街路变美了,文明新风也吹遍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心情舒畅了,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