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访百处红色遗址看百村辉煌变化

磁窑河岸新家园

——来自文水县裴会村的报道

2021年12月17日 12:07:16 编辑:

□ 本报记者 岳旭强

磁窑河浇灌下的文水县裴会村,土地肥沃、村民富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80年前,八路军抗日武装与日寇在这里英勇激战,写下了一段永不泯灭的红色传奇!

80年后,裴会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多年来,村民们怀着感恩之心,在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创造着美好幸福的生活,续写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新的传奇。

激战裴会村

“电影《扑不灭的火焰》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抗日英雄蒋三的故事。”75岁的郑长生对这段历史颇为熟知,“当时抗日武装打起仗来非常英勇,日本鬼子只好挖战壕、修碉堡,晚上躲在里面不敢出来。”

蒋三学名蒋万寿,1913年出生于汾阳县(今汾阳市)唐兴庄村,从小家庭十分贫困。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汾阳城后,蒋三毅然投身于抗日斗争中,1939年参加了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组织的地方游击队,带领游击队员撬日寇占领的铁道、剪电线,伏击小股日伪军,在回堡战斗中杀死日军高桥大队长。同年4月,蒋三率领几个游击队员潜入裴会镇据点内,将汉奸“反共自卫团”团长王林圃处决。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蒋三多次为八路军护送米面、布匹、棉花、染料、布鞋等军需物资,先后动员10余名农村青年参军参战。1942年7月14日,蒋三刚从城里开完会回到唐兴庄就遭到裴会镇据点10多名日伪军的伏击,面对十倍于己的日伪军,蒋三毫无惧色、英勇抵抗,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扑不灭的火焰》上映后,1965年,汾阳县委修建了蒋三烈士陵园。蒋三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如同扑不灭的火焰,在吕梁大地上越燃越旺,他的传奇故事也一代代流传着。

实现小康梦

裴会村位于文水县西槽头乡东南部,全村共有4000多口人,是一个以农业种植、规模养殖、外出经商务工为主要收入的农业村。

“我们村虽然一没资源二没企业,但大家都以抗日英雄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引领下,积极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裴会村党支部书记段成中说,这几年党的各项扶贫政策全部得到落实,村民们医疗养老没有了后顾之忧,干劲十足。村里共有9700多亩土地,村民普遍种植玉米、花生、西瓜等,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年轻人思想活泛,大部分在外地打工、做生意。

村民李全富说,这几年家里的变化真可谓是翻天覆地。“我以前开货车,经济条件还算可以。2008年患上了股骨头坏死的病,干不了重活,家里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三个孩子的生活上学费用都承担不起了。”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李全富被识别为贫困户,各项政策一个不落:看病报销比例高了,每个月还有低保费和残疾补助,三个孩子的费用有了保障。2018年又从危房中搬出来,自己补贴了一点钱就住到了现在的新房中。“没有共产党打天下,哪来这样的幸福生活?”

“那时候住着土坯房、吃着窝窝头,吃不饱穿不暖。”曾经当过村支书的郑长生对以前的苦日子记忆犹新,“现在我自己住着新房,孩子们都成家立业,平时有养老金,病了有医保,啥都不缺!”

如今,裴会村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村里建起了村活动室、村卫生室、农家书屋等,满足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

平坦整洁的村道、充满希望的农田、鳞次栉比的新居,还有村民脸上乐观坚毅的笑容……这一切构成了裴会村最美的风景!

踏上振兴路

“趁着冬季农闲时节,最近我们村连续组织村‘两委’学习了省市党代会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村里的新情况新面貌,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段成中说,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今后要发展壮大特色种植,不断拓宽增收渠道,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让群众的好日子更加坚实。目前最要紧的事是把村里破损的道路修补一下,加快天然气工程进度,让村民用上干净清洁的能源。

在党的扶贫政策指引下,裴会村人以抗日英雄为榜样建设自己的家园。如今的裴会村,村民富足安康、村庄整洁美丽,整个村子由内而外焕发出勃勃生机,已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村”。

美丽环境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在裴会村,一些赋闲在家的劳动力做起了小生意,销售日杂以及豆类、花生等土特产,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实现了小康梦。”村民们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吃穿不愁、稳定增收,生活品质也大幅提升,现在心思都放在了乡村振兴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