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访百处红色遗址看百村辉煌变化

红色村的奋斗之歌

——来自离石区枣林乡袁家坡底村的报道

2021年12月17日 12:08:44 编辑:

□ 本报记者 靳艳芳

沿着离碛线旅游公路,从离石出发驱车大约20分钟,就到了枣林乡袁家坡底村。初冬时节,眼前的小村庄虽没有了绿树成荫的美景,但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整洁的道路,还有村文化广场上晒着太阳唠着嗑的村民们,像一幅别有韵味的风景画,吸引着我们走近它,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血与火的革命史

在袁家坡底村山墕自然村南500米的圪墕上,有一处红色遗址:山公式战斗遗址。1938年,被称为“小平型关战斗”的山墕阻击战在这里打响。

今年83岁的老党员崔生瑞,是村里少有的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站在山墕阻击战的遗址上,望着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我们听崔老将那段红色历史娓娓道来。

山墕村东距离石县城、西距碛口镇各约25公里,是晋西抗日根据地通往陕北根据地的咽喉要道。1938年2月,日军侵占离石。2月26日,日军松井师团从离石出发,兵分3路向秦、晋两省交通重地军渡、碛口进犯,企图切断陕甘宁边区与晋绥两省的交通线,进而西渡黄河,侵犯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圣地延安。日军一路200余人,当日向王老婆山进犯,驻扎在山墕村,以控制地势险要之高山地带,阻止抗日力量的进攻。闻讯后,八路军第120师警备8团团长高年生率所部一个营500余人奉命东渡黄河,来到王老婆山区,乘敌立足未稳之机,与离石游击队配合,在山墕阻击日军。

战斗一直从26日午夜持续到翌日凌晨,八路军战士或从烟囱、天窗投掷手榴弹,或用刺刀、大刀拼杀。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在当地军民的配合密切下,战争胜利了,八路军歼敌200余人,缴获步枪40余支,轻机枪2挺、重机枪1挺及电话机、望远镜等军用物资,同时,24位八路军战士壮烈牺牲。

山墕阻击战的胜利,大挫了敌人的锐气,大振了八路军威风,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在离石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岁月如梭,烽火硝烟早已散去,但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一直铭刻在这个小山村。每到清明节,村里的人们都会去祭拜先烈,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拼与干的圆梦路

只有拼与干,才能杀出筑梦圆梦的“血路”。到了和平年代,村里人们最大的梦想便是致富奔小康。

30年前,作为离石的东大门,村里人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搞起了瓜果种植,实现了勤劳致富,让袁家坡底村成为当时有名的红旗村。2003年前后,在发展遇到瓶颈后,他们又种起了枣树。“现在,我们正尝试搞养殖,新建了优质养羊专业合作社,养殖羊500头,建起圈舍500平方米,管理房150平方米,目前,通过入股方式,已经有6户村民受益。”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任志峰告诉记者。

现在的袁家坡底村,不仅人们兜里有钱了,用老人们的话说,“整个村子都改头换面了” 。而这样的变化,得益于该村实施的人居环境整治。“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该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事项之一,完善修订村规民约、建立了卫生公约、环境卫生三包制度,持续深化美丽庭院评比,形成家家行动、人人动手、一呼百应、群策群力的治理格局。于是,袁家坡底村变成了村美人和、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农村。“以往俺村环境差,村民不愿回村住,现在变了,成了白天城里上班,晚上回村居住。”说起村里的变化,报账员任荣生一脸自豪。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为此,袁家坡底村吹响了移风易俗的“冲锋号”,完善村规民约,让“微规章”成为约束群众大操大办的“硬杠杠”,通过完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制度,推动移风易俗“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将文明习俗观念渗透人心。乡亲们从过去的讲排场、比气派、互相攀比,到现在的比文化、比家风,看谁家红事新办白事简办成了新话题。“省事、省时、省钱、省力”说到移风易俗问题,任志峰书记用四个“省”作了概括。“以前遇上红白事,最少得投入10万以上,现在不到5万元就可以了,一样办得风光体面。”他还高兴地给记者算起了账。

“我们的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是党的政策好,我们不能忘本!”“我们要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你一言我一语,村干部和村民们纷纷表达着对过上好日子的感恩和继续奋斗的决心。

经历过炮火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虽然一路坎坷,但一辈辈袁家坡底村人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