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百年沧桑看巨变

——来自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的报道

2021年12月20日 08:56:45 编辑:

□ 本报记者 薛力娜

临县城南8公里,湫水河西岸,有一个名叫前青塘的美丽村庄。充沛的水资源,平坦开阔的地势,造就了前青塘村的与众不同,也便利了祖祖辈辈。在战火纷飞的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晋绥军区野战医院所在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更给小山村增添了丰富的红色内涵,留下了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永续传

走进青塘,远远望见雄伟巍峨的英雄纪念碑高高耸立,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再次一帧帧显现。

1943年到1948年间晋绥军区医院(1945年8月改称晋绥野战医院)在前青塘村驻扎。这在当时是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一所医院,主要接收解放战争中受伤的革命战士。民族英雄续范亭病逝于此并在此举行追悼会,后埋葬于青塘,1950年迁葬于太原市双塔寺烈士陵园;湖南省原地下党省委书记刘文烈士,也是在此病逝并安葬,2019迁葬于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据不完全统计,住院医治的伤病员因抢救无效死亡人数就有上百人,至今仍有百余名革命英烈长眠于此。

“当时医院里物资紧缺,村民们就把村里的寺院拆了,用好点的木材、门板做成担架,剩下的就劈成柴给医院用……”今年66岁的王贵顺说,他的父亲曾是村里的民兵指导员,当时与村民们一起积极配合革命。 因伤员多、房子少,急得村干部和医护人员团团转,村民们认为战士们是为老百姓翻身解放负的伤,就主动让出自家的房间给伤员们居住、养伤。“当时村民们也是看见战士们恓惶,不仅让出了自己的房子给他们当病房,更是人人参加到伤员护理中。”

这些埋骨异乡的烈士有的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来,但前青塘村人没有忘记他们。一直到现在,村里每年正月闹秧歌的第一项程序就是去祭拜烈士,每逢清明节都组织学校师生前去扫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此刻站在这里,时空好像倒转,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从前:仿佛听到不远处传来的枪林弹雨之声,看到许多进进出出的担架和伤员,嗅到殷红纱布上的血腥味……村民们帮忙抬担架、推小车,为伤员接屎接尿、喂水喂饭、拆洗衣被,那一桩桩动人的事迹再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

产业花开幸福来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 这些年,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前青塘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群众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如今的前青塘村,发展的是旅游产业,赢利的是粽子产业。“好吃不过冰糖,好住不过青塘”,百亩鱼塘,家家包粽,苇叶飘香,使前青塘闻名百里湫川。每当端午节临近,前青塘村家家户户包粽子,卖粽子。每年加工的百万个青塘粽子远销太原、北京、上海等全国20多个城市。青塘粽子已经成为该村致富奔小康的龙头产业。

“现在的前青塘村再不是旧模样,人心齐了,村容村貌变了,在外的知名度大了……”提起村里的变化,64岁的村民王银顺有说不完的话。“我家2017年开始做粽子,以前正月里没事干,这几年每到初二就开始包粽子,依靠粽子产业,家里每年能收入十四五万,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粽子带来的不仅仅是收入的变化,还凝聚了人气,改变了风气。“以前外出打工的村里人都回来了,家家户户都忙着靠手艺挣钱。”前青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高兴地说:“我们村今年粽子的销售额有5000万元了!”

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明清建筑、优质的农副产品以及难忘的革命历史……前青塘村还根据资源优势,把苇子工艺品编织、水稻种植、鱼塘垂钓、特色民居旅游、农家乐确定为支柱产业。丰富的资源吸引了数万名游客来到前青塘村观光旅游,前青塘这个历史文化名村再次向人们展示了它独有的魅力,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一以贯之闯新路

前青塘村丰富的资源,推动了百业发展;百业的发展,助长了财富的积累。然而,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前青塘人并不止于现状。青砖巷道,木雕石刻,高楼画栋,秀水灵山,奉天寺,圣心堂……前青塘村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这些意义重大的文化资源也为前青塘村带来了新的生机。

欣逢盛世,国泰民安。中南铁路穿村而过,高速公路傍村延伸。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现在来前青塘的游客越来越多,前青塘商机也越来越浓。美食、非遗、文创、娱乐等元素相继在前青塘“安家”,让前青塘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下一步,我们会把资金全部用起来,修缮古建筑,建民俗博物馆,开办农家乐……依托资源优势,将旅游产业与粽子产业相结合,把前青塘村打造成为吕梁山上一流的文化旅游美丽乡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信心十足地说:“把这些产业做起来,我们前青塘人永远不会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