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访百处红色遗址看百村辉煌变化

致敬烈士 传承初心

——来自临县林家坪镇林家坪村的报道

2021年12月27日 08:28:08 编辑: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吕梁是七十多年前几千位军工战士抗日救国、抛家舍业奉献青春热血的主战场。在烽火岁月和艰苦建设年代,吕梁军工锻造了革命战士的荣光,也留下了一段永世传颂的传奇。

近日,记者走进临县林家坪镇林家坪村,来到了“西北军工烈士塔”所在地,瞻仰烈士英魂,聆听历史诉说。

血火交融的传奇

1940年5月1日,晋绥根据地第一座兵工厂——120师修械厂在陕西省佳县诞生。1947年,中共中央为了保存和发展军工生产,决定将陕甘宁军工厂与晋绥工业部合并,建立以吕梁山为主的13个军工厂。

风雨洗礼中,英雄的军工战士不仅创建了军工厂、生产了大批武器弹药,有力地支援了抗日解放战争,奠定了新中国军事工业的基础,而且造就了一大批军事工业专业人才,为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为了纪念在军工生产中英勇献身的工人战士,1947年,晋绥军区后勤工业部决定在林家坪村修建“西北军工烈士塔”并在第二年十月隆重举行了落成典礼。

“典礼那天,人们在烈士塔周围搭起了彩门,挂起了彩灯,很多人走上前去,为烈士塔的落成剪彩。”曾做过20多年林家坪村大队队长、今年80多岁的老党员林侯兴亲身经历了当年的落成典礼。林侯兴说,自己那会大概八、九岁,家就住在烈士塔附近,因此经常和小伙伴们到跟前玩。“从来都没有见过那么热闹的场面,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林侯兴回忆,战士们就住在一个有五孔窑洞的院子里,和村民们相处得很融洽。他们拿粮食换粮食,经常给他们这样的小孩子一些吃的。村民们也会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的哥哥就曾经给战士们剃过头。”

村支部书记林渊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手机里的一张照片:吕梁山下、黄河岸边,将近一千人围在刚刚竣工的烈士塔前。照片拍摄于1948年12月15日,虽然上面的人已经模糊不清,但人们仍旧能够感觉到烈士塔落成后人们激动的心情。

西北军工烈士塔塔高6米,共分三层,顶部为铸铁红五星,中部塔体呈八角形,八面各书塔记、塔志、题词。经过岁月的洗礼,塔身虽有些斑驳,但依稀可见毛泽东、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1948年3月23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由碛口寨子山村去往临县三交双塔村的途中,路经林家坪村时,来到烈士塔缅怀牺牲的军工烈士。毛泽东为烈士塔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林渊说,如今烈士塔已成为当地重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很多干部群众来这里祭奠这些军工战士,这已成为传统,军工战士的牺牲精神早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里。

热闹的集市贸易中心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当年烈士塔落成典礼后人们聚在一起拍摄照片的大片空地,如今已是商铺遍地,一片繁荣。距离不到烈士塔50米的地方,是林家坪镇农贸市场。采访当天,刚好遇到每逢三天一次的集市,只见村里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林家坪村历来都是周围村镇的集市贸易中心。就连附近招贤镇的村民,也会来这里购置生活必需品。小到油盐酱醋、大到电器摩托应有尽有,这里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小县城了。”村支书林渊说,村里人脑子活络,经常外出,因此做生意的人更多一点。改革开放以后,临县第一批贩红枣的人也出自于林家坪村。延续着经商传统,村里有不少企业,除了在村里的企业务工,大部分都在靠做小本买卖为生——

50岁的林唤勤,人如其名,几十年如一日早出晚归、按时按点,在218省道旁边卖饼子。在满足两口子日常开销的同时,还为在省城太原的儿子买房付了首付;

曾是贫困户的林云生借着脱贫攻坚政策的东风,在村里建起了两个蔬菜大棚,夏天种植西葫芦、西红柿,冬天卖红薯白菜,光靠大棚一年收入也有将近2万元;

55岁的张根香,早些年和丈夫从别村搬到林家坪村居住,凭着一股勤劳肯吃苦的韧劲,在路边摆起了小摊卖碗凸、凉皮等小吃,在供两个孩子的同时,每年也能有点小积蓄。

……

一切正如林渊所说:无论是路过歇脚的大货车司机,集市上吆喝的生意人,还是借着热闹做直播的本地网红,闲来无事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具有林家坪村特色的“清明上河图”,在熙熙攘攘中展示着林家坪村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也反映出林家坪村蒸蒸日上的乡村振兴事业。

现在在林家坪村,常住人口有3000多人。有了人气,乡村才会有大踏步迈向前的底气,该村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获得了“农村五星级党总支”的荣誉称号,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0万元。

“村里还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对村里品学兼优的学子和尽职尽责的老师给予奖励,现在优秀学子不断涌现,村风也愈发文明。”林渊自豪又笃定地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我们村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