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访百处红色遗址看百村辉煌变化

“文脉之根”的幸福变迁

——来自中阳县宁乡镇南街社区的报道

2021年12月28日 08:12:30 编辑:

□ 本报记者 王耀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门三进士”让文脉之根在中阳落地。

这里是一处革命的遗址,抗日救国运动留下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篇章。

这里就是中阳县宁乡镇南街社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阳县牺盟分会和动委会在抗战初期成立于此,发展了大量抗日武装力量,掀起了普遍的、群众性的抗日救亡热潮。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历史的过往早已化作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指引着南街人民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追梦前行。

一脉相承

抗日救国掀起热潮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南街王姓一门出了王编、王缙、王守履三个进士,王缙考取进士、恪守婚约,拒绝与尚书千金结缘,坚持与订婚后双目失明的杨家女完婚,呕心沥血撰修《明实录》,累死于翰林院的感人故事一直流传于今。

后人树了象征中阳文脉的22座木石牌坊,如今的22座木石牌坊已不在,但中阳文脉的衣钵却代代传承。在晋商竞相奔走,期冀汇通天下的物质年代里,南街人却始终保持着如磐石般的惊人定力,坚守耕读祖训,以砥砺耕读为风尚,耕读文化一脉相承,指引南街人民接受革命启蒙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7月,中共党员、牺盟特派员马一鸣(马泽楚)在南街组建了中阳县牺盟分会。10月,牺盟总会、战动总会应中阳县牺盟分会的请求,派遣数名军事干部到达中阳县,协助组建了中阳县牺盟游击大队,发展为200余人的抗日武装。县牺盟分会在5个区建立了牺盟会组织,并成立了县、区农民、青年、妇抗日救国团体。到1939年,全县农救会员达6598人,参军青年2808人。期间中阳县抗日儿童剧团也在这里诞生,这在当时来说是吕梁地区独有的。

1937年至1939年,牺盟会中阳县分会、中阳县动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成为抗战初期中阳县境内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幸福跃迁

城中村变美丽社区

时间拨回到2014年,宁乡镇纳入中阳城区规划建设区域,南街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几年时间,南街从一个村子迈向社区,村民也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向城市生活迈进。

40岁的南街社区党委书记高海峰对记者感叹,南街这些年的变化难以想象,90%的村民都住进了楼房,农田成为高楼和马路,村民的退休养老有了保障,村集体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成了股东,靠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收租分红。村里年满55周岁以上村民每年发放福利480元,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发放福利600元。同时专门拿出资金开展教育奖励。如高考考上一本的本村考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考上二本的奖励1500元。

特别是南街“两委”班子结合实际,合理利用雷家沟废旧企业场地,引进仁味仁项目、心言木梳养生两大项目。既盘活了僵尸企业,解决了该村部分居民就业问题,在清理几年租金拖欠款的同时提高了年租金标准,壮大了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让南街村民踩着新台阶,走向了新未来。

2021年,南街社区党支部改制为南街社区党委,南街现在已经成了一片店铺林立、商业繁华的地段,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比较大的飞跃。

这些飞跃,离不开南街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的正确引导,自高海峰2017年上任以来,他同两委干部团结一致,走村入户,积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拉近了干部群众的距离,为创建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和谐幸福的南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乡村振兴

创新思路描绘蓝图

“中阳的历史,一半都在南街。‘一门三进士’的事迹在宁乡镇,乃至整个中阳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门三进士”的后人王根说。

近年来,南街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禀赋,深层次挖掘民俗美食资源,全力寻找创新点,绘就乡村振兴发展蓝图,致力把南街打造成中阳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

2021年4月,邀请了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规划设计了以“一街五巷两牌坊八景点”为主题的中阳南街民俗美食步行街的项目。该项目旨在利用现有街道打造涵盖一条商业街和两个中心的商业步行街区,以民俗和美食带动周边产业,形成消费引擎,实施红色遗址恢复与保护工程,串联特色点位“抱团”打造文化精品集群,有效补充区域旅游资源文化美食版块品类空白,为宁乡镇乃至整个中阳旅游发展注入更鲜活的本土文化历史元素。

“建设主体内容大致分为中国北方汉族聚居区市井生活微缩影、博物馆群组成的一条有故事的老街、‘守望相助’邻里关系的样板街3个部分,目前已向县政府申报。”据高海峰介绍,该项目定位为营造体系完备、中阳文化内涵丰富的独特风景线,打造展示中阳文化的新型文旅消费项目,同时把文化创意融入餐饮,餐饮融入历史感悟,历史感悟融入亲子旅游,并将其有机结合在项目之中,以私人收藏博物馆院落群、美食院落群为载体,使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实现就业。

新的赶考路上,南街人民将用实际行动赋予这块红色土地崭新的内涵,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