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我与吕梁日报的故事

真想做一名好记者

□ 任良

2022年01月06日 10:50:08 编辑:

记者是一个什么职业?大学刚毕业时,懵懂无知的我真不明白,就像在吕梁日报社招考中不知道省领导是谁一样。带着步入社会的兴奋和对文笔的些许自信,2005年8月,我踏入了报社大门,成为了吕梁日报社的一员。

还记得上班的第一天,我8点早早来到单位,面对空空的楼道傻了眼。大家或是值完夜班刚回家,或是采访奔波在外,一般下午人会多起来,及至晚上才是灯火通明,伏案写稿、排版校对,一片繁忙。报社的工作节奏就是这样,白天散如满天星,晚上汇聚一团火,这与其他机关单位截然不同。

报社是一方温暖的天地,这里没有层级分明的上下级观念。领导与同事、前辈与后进之间诚挚无间,仿佛同在沙场的战友一般。见面打招呼,一声“老张”、“小李”真是亲切,即便领导也常和年轻人们玩笑,若是尊称“总编”“主任”顿时有了疏远之意,为人不喜。还记得刚上班时一次涮墩布,恰逢白玉生社长看见,他笑道:“这么大个后生,墩布都不会摆弄。”说罢从我手中拿过好生示范了一遍,真让我诚惶诚恐,事后又倍感温暖。在报社的几年,多蒙领导同事们如父如兄般的提携与帮助,没有一次排挤冷落,时至今日想起依然心怀感恩。

报社是新人最好的平台,有句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这里有多大的本事都不会被埋没,尽可挥洒于纸上、见诸于报端。我8月入职记者部,在机缘巧合之下9月便诞生了一篇好稿,内容是交口农民牛祥华因土地承包问题状告县政府,最终拿到了经济赔偿讨回了公道。新闻不大但意义非凡。在政教部编辑的指点下,我再三修改成文,刊发时还配上了按语,将报道提高到了“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高度。报道刊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时任记者部主任任昱在内部会议上对我进行了表扬,在报社月末评报会上,时任总编郭晓频、副总编梁琪玲也对这篇报道给予了肯定。后来在报社推荐下,这篇报道被评为“山西新闻奖二等奖”。

诸多的赞誉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受宠若惊,我当时也自认为了解了记者这个职业。于是在之后的时间里,勤于采访、认真写稿,踏踏实实完成部主任安排的工作任务。平日里新闻消息居多,偶尔也有评论和通讯刊登,虽遣词用句都会仔细琢磨再三修改,优秀稿件也不少,但却再没有惊艳之作诞生,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吕梁日报社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站,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在这里我成家立业,由一名懵懂的学生蜕变为一名新闻人;在这里我开始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到了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懂得了什么是人情世故;更重要的,在这里我可以近距离听到领导讲话、政府汇报、干部心声、百姓疾苦,快速掌握国情省情市情,了解政府工作运行原理,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了自己的认知与思考,这对一个新人来说真是莫大的财富。于是这些年在各种场合,我都会说一句:“报社是步入社会后最好的单位,是年轻人增长阅历、迅速成长的最佳选择!”

2008年我离开了报社,但新闻却没有在和我走远,在报社的点点滴滴仍会不时萦绕在我心头,那滋味仿佛一瓶老酒,越陈越浓。

回想在报社的岁月,我可谓是成也踏实、败也踏实。因为踏实,我认真完成好领导交待的任务,写出一篇篇质量过关的稿件,不会给单位和自己惹下什么麻烦,当好了一枚螺丝钉。也因为踏实,我谨守着工作的诸多规矩,处处谨慎,生怕犯错,这样的心态是很难有犀利、精彩的报道见诸报端的。

新闻人最要不得就是按部就班、平淡无奇。近日听一位前辈说:“记者这个职业,上限极高,下限极低”,深有同感。一位好的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善恶忠奸,犀利的文字如尖刀般直刺要害;一位好的记者,是政治家、思想者和哲学家,对世间万物有着超前的判断与见解,绝妙文章确实在推动决策、影响社会、引领时代。这些话并不是空洞的赞美,在我听了前辈的种种经历,看了他的件件作品之后,方才明白了何为“道义”、何为“妙手”,为什么说记者是“战士”,是“时代的瞭望者”。这样的记者,当得精彩,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回味。若是记者当的庸庸碌碌,那真是可惜了大好平台、浪费了自己生命,无味至极。

总有人说现在的采访环境不够好,的确可能如此。但这何尝不是对我们的考验呢?要想赢得别人尊重,光靠“记者”两个字是不行的。我们首先要尊重自己、尊重这份职业,要真正拿出字字如金、重如千钧的稿件,当你思想领先、见解超卓、正气凛然、铁笔如刀之时,有何人还敢小觑。优秀的人格、超前的思想、犀利的文笔,再加上拼搏的精神,这样的记者依然是新时代的“无冕之王”,仍然会受到时代的认可、社会的尊重。

当记者真好!如果时光能倒流,真想做一名好记者。

(作者现就职于吕梁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视频推荐更多>>

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