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文艺

看展览 忆电影

——柳林县三交镇电影展览馆即景

2022年01月12日 09:48:39 编辑:

□ 本报记者 梁瑜

一间小礼堂式的建筑,大门一侧的木牌上,写着几个美术大字——今日电影:《开国大典》,跟前的小窗口虚掩着,张贴出一行小字:票价五角……年终岁尾之时,恍惚间令人似乎跨越时空,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院。

实际上,这只是在如今的柳林县三交镇电影展览馆的微型仿真电影庭前。

红色景区红色影院

三交镇电影展览馆以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为主调,通过各个时期电影放映机、原版成套电影胶片和老电影杂志、剧照以及实物的陈列展示,倾情打造以电影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基地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文明窗口。

漫步馆内,可见该展览馆共分为电影机实物展厅、电影海报展厅及经典电影展厅三个部分。除了微型仿真电影展厅,参观者和电影迷们还可以在这里看到跨度久远的新中国几代电影放映机实物,浏览到建国七十多年来各个时期的国产电影画报,一些老版海报色泽泛黄,纸质陈旧,在收藏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堪称珍品。对于新时代的老区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参观者来说,具有抚今追昔,寻觅和感受电影历史的独特教育作用。

三交镇电影展览馆,坐落在三交红色景区,西临黄河,因地处中阳、石楼及陕西清涧三县之间,自古就有“鼓击震两省、鸡鸣惊四县”之美誉。

1936年2月红军东征在此地强渡黄河,拉开了东进抗日的序幕。周恩来莅临此地,亲自指导建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电影展览馆坐落此处,更增添了存史育人的独特风韵。

百年电影百年传承

回望展览馆内的中国电影,已走过百年历程。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中,成为了汇集哲学、历史、文学、美术、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文化体系和最新科技手段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有着很强的教育功能,已成为党和政府各项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宣传手段。

从中国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诞生到现在的数码电影、从无声电影机都非常稀罕到电影院遍布全国、从电影收费放映到现在农村公益电影的普及,一路走来,电影不仅丰富了亿万人民的文化生活,加深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感知,而且还记录了祖国发展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

馆内负责讲解的资深电影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初,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农村看电影难的指示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人民公社电影放映队,这一举措用最快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电影,解决了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随后,全国的电影放映事业空前地红火起来,看电影成为了农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随着农村基层队伍的发展,全国很多地方都修建了电影院,放映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民看电影也变得非常容易。

即便如此,坚守一线的农村电影放映队条件依然非常艰苦,人挑马驮进村放映依然是家常便饭。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真正把电影送到了田间地头,为最广大的农民朋友们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

百年电影精神在革命老区的柳林县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柳林的银幕文化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先后拍摄了以枣乡创业故事为背景的电影《枣儿红了》,以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柳林军渡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粉碎日寇西渡黄河、进攻陕北延安为背景的抗战电影《军渡》,以及根据柳林籍作家白占全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抗战电影《下柳林》。

通过红色电影,柳林人民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代代传下去,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提升境界,净化灵魂,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