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我与吕梁日报的故事

我与《吕梁日报》的不了情

□ 李勤

2022年02月07日 11:23:20 编辑:

在离石师范学校上三年级那一年,我成为吕梁日报社的常客。当时报社在吕梁广播电视台那边办公,从师范学校出校门过吊桥就到了。一两个月总会拿着自己一些很不成熟的诗,去报社文艺部找编辑老师指点。

去的次数多了,也就特别的关注《吕梁报》。从刚开始喜欢看诗歌、散文,到后来消息、通讯、图片,只要是报纸版面刊发的内容基本篇篇都看。

《吕梁报》让我认知了社会,开阔了眼见,也激发了我对校园生活及身边事物的观察思考。

《高主任的一件小事》《4.30车祸引起的沉思》《中学生早恋应引起全社会重视》《他的苦与乐——记幼儿教师刘九小》《幸福的小璐璐》等稿件,都是学校期间在《吕梁报》刊发的。看着自己名字刊登在散发油墨清香的报纸上,我兴奋不已,向往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记者。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仍对《吕梁报》爱不释手。为及时看到报纸,我和邮递员成为了好朋友,哪怕分发短缺只有一份他也要给我留着。

写新闻稿既是业余爱好,也成了我的第二职业。闲暇时间,进校园,入田间,对每一个感人的故事、动人的场景,总会用笔去记录、用心去书写。

1994年六一前夕,当了解到李家坡村李能能三姐弟的不幸遭遇后,写了消息《父亡母走,三姐弟命运多舛;贫病交加,山里娃希望何在》。5月28日消息在《吕梁报—周末版》头版头条刊发后,迅速在全社会引起反响。一时间,来自四面八方的暖流汇聚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6月1日,报社记者高丽萍、王亭亭,吕梁交警支队副队长李维林来到李家坡村看望能能三姐弟;6月2日,地委宣传部部长周振义、副部长郑景昉带着宣传部600余元捐款来到了能能家。

一篇消息,引来了三年多的爱心延续,传递着人间的真爱。《他们应当有希望》《收到捐款之后》《再访三姐弟》《三访三姐弟》《这份关爱意义何在》等追踪报道,同时也在饱满深情地阐述着一个爱心话题。

由此,我成了方圆十里“才气”十足的名人。有慕名而来求我写申请的,有找亲戚拉关系让我写典型材料的,更有甚者直言不讳说如果能见报得到好处给我一半。

我理解他们的心情,能帮忙的我会不遗余力地去关照大家,要知道我从事新闻写作的目的是弘扬真善美。

《刘老汉之死》《李家垣1700只兔死亡》《百里踏雪为求学》《迎亲讲排场,祸从喜中降》等一个个反映身边人身边事的“豆腐块”,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领导的好评。

因为新闻稿件的发表,1997年我被调到县委新闻办专门从事新闻写作。

一张报纸,丰富了我的个人爱好,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到新闻办的当年,《吕梁报》改为《吕梁日报》,版面也由八开四版改为四开四版,从内容到版式焕然一新,可读性更强。去机关报刊分发室领取报纸,总要多个心眼,唯恐《吕梁日报》被分发遗漏,有时难免要和分发员刨根问底纠缠一番。

我喜欢把《吕梁日报》收藏在办公桌的左角,用一本厚厚的字典压在上面。对那些自认为好的标题是舍不得剪贴的,而是用笔抄写在笔记本上,并在末尾标注上某年某月某版。

从业余到专业,新闻写作多了起来,记得有一年我在《吕梁日报》发稿达到了140多篇。那时投递稿件是邮递,往往为了及时发稿,会坐班车去报社送稿。久而久之,与报社的编辑、记者大都成为了要好的朋友。

2021年6月,因工作变动我离开了工作23年的基层新闻工作岗位,但心底那一种对“本报讯”写作的执著追求仍没有改变,我永远记着是《吕梁日报》引领我一步步走向美好人生。在此,祝愿《吕梁日报》越办越好,祝愿吕梁报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追着梦、迎着光、朝着美、向前行。

(作者系柳林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原柳林县新闻办副主任)

视频推荐更多>>

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