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今日论点

超龄农民工“有事干有饭吃”不应成为奢侈品

□ 王恩奎

2023年04月17日 10:28:14 编辑:

2019年起,全国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6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女性以及18周岁以下人士禁止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而今年2月13日,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其中,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方面明确提出,要“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被“赶”出工地后,这些超龄农民工经历了什么,他们该向何处去?(3月29日《金陵晚报》)

建筑业“清退令”发布后,尚没有准备好的“超龄农民工”感到迷茫和无助:“不让干了花啥呀,没有多少技能,主要靠的是每天12小时在工地搅拌泥浆,每月6000块的工资除了给孩子结婚买房攒钱,还要给老伴看病”;“我还干得动,为什么不让我继续干下去?”“我们虽然年纪大一点,但是我们干活并不比年轻人差,为什么要清退我们?”“清退我们大龄农民工谁来为我们养老?”……农民工那焦虑的眼神我们能读懂。

应该说,政府主要出自安全考量,对“超龄农民工”进行清退,这当然是必要的。超龄农民工逐步退出建筑工地,这是必然规律,也是为了安全保险系数的需要。众所周知,建筑工地是特殊的施工场所,安全工作特别重要。纵观建筑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人的安全素质低下是主要因素之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实质上就是安全的一大隐患。年纪大了,反应慢了,一旦出事,对家庭就是致命打击。

但是,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寿命的延长,60多岁在过去认为是真正的老人,但是现在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老人。中国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2021年,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7.3岁。所以60多岁不算老。如今大都70多岁老人身体都是硬邦邦的,他们完全能胜任建筑工地打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有专家认为,出台“清退令”并不是政府应对安全事故的最优反应,应探索更多灵活的解决方式,比如加强安全管理,施工单位出台更多保护性措施。“我觉得这不是政府对安全事故的最优反应。” 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指导企业不得以年龄为由“一刀切”清退大龄农民工,要为有就业需求的大龄农民工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50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有6854.4万人所占比重为26.4%,农民工群体老龄化是一个客观事实。然而,对于“上有老、下有小”,到了不能靠自己打工赚钱的年纪,在城里务工三四十年的大龄农民工,都面临或即将面临这样一个选择难题:退出后怎么办,谁来为超龄农民工养老?应该看到这些大龄农民工外出打工,大都是家里没有事可做,没有文化,也不能从事其他力所能及的工作,出来打工挣点钱回家养老。但是现在将被退出建筑工地,养老的本钱没有了,以后谁来为他们养老的后顾之忧应该予以考虑。

超龄农民工“有事干有饭吃”不应成为奢侈品。所以不能搞一刀切,一律退出建筑工地。应该实事求是,根据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该留用的还是留用,分步进行,逐步退出,这样既能解决就业问题,也能为农村老人“老有所养”提供兜底保障。对此许多专家强调,政府出台措施应更加具有“温度”、“灵活”和“弹性空间”。特别要重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养老短板。“我们在这方面对农村欠账太多,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笔者以为,“清退令”可以有,但是不能搞一刀切,一刀切实际上也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