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旅游

古镇碛口,从峥嵘中走来的原生态小镇

2018年06月12日 11:57:45 作者: 文/图 刘生锋 郝宏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蔡晓霞


5月24日,在经300多年岁月冲刷而光滑坚硬的石砖上,一个佝偻着背的身影低沉呢喃:“欢迎客人你远道来,烧香许愿又开怀……”怀抱着的三弦已经泛黑,只有拨片处磨出白印,演奏者面前放着一只打赏的木箱,任凭过往行人拍照,眼神始终望向一处,从容淡定。这是一位在通往碛口黑龙庙的石阶上卖唱的艺人。

行走在碛口,不经意间你可能会踩上乔致庸行走过的石板路,或者路过孔祥熙开过的义记美孚煤油分公司,还会遇到毛主席东渡住过的窑洞,这里的点滴都在讲述着这个黄河第一镇的峥嵘往昔,而岁月荏苒后,这里保留了古老的房屋与街道,淳朴的居民和慵懒的小狗,这所小镇所呈现的隐忍与真实,无不在写照着吕梁热土上的一方灵魂。

北方水镇,自然与文化的共同结晶

碛口之奇,在于它是很罕见的北方水镇,依山就势面朝黄河,站在岸边,猛一下让人想起依山面水的洪崖洞,这样的建筑在南方不稀奇,在缺水的北方甚为罕见。这里距离临县城南48公里,位于黄河与湫水河的交汇点,由于湫水河携来了大量泥沙,挤占黄河水道,黄河河床在碛口由400米猛缩为80米,形成了一段500米长的暗礁,河下是暗礁,河岸与河面的接触处冲刷出了一条百里黄河水蚀浮雕,可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碛口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遗产。明末清初时,这里船筏难行,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由黄河水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碛口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码头,可以想到,古镇碛口在当初慢商业循环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仅是东西南北货物的集散地,也是晋商商铺、字号密度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财富流转,在碛口赚得盆满钵满的商人们在码头不远的西湾、寨子山、李家山又盖起了晋商大院,这些大院的完整保留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真实奇特,让吴冠中痴迷的中国古镇

走在碛口,眼望这里古建筑的粗放奇特,出出进进、高高底底,依山就势如诗如画,巷巷相通又户户相连,前房后窑南北结合,体现了极高的实用性,这一切都让处在黄河晋陕峡谷自然风光中的北方水镇,有了伸手可触的灵魂。

然而,这样一座小镇在京包铁路和同蒲铁路相继建成后,逐渐走向衰落,日军入侵山西,碛口的商业更是雪上加霜,随后的五十年代,公私合营的趋势让晋商式微,自那以后,在碛口及周边,留下的只有晋商老字号和老商铺,以及散落在离古商道不远的几处晋商古村落。如今,对历史过往的缅怀只能通过岁月冲刷的砖瓦来感受,当年有多繁荣,现在就有多落后。有趣的是,这种原生态的岁月停滞竟受到了很多文化学者的喜爱。上世纪80年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来碛口写生,发现了碛口镇的李家山,他欣喜无比,以此作画,如同沈从文的《边城》之于凤凰的意义,李家山也因吴冠中而受到世人关注。

5月来碛口,游人不多,这里没有酒吧、青旅、非洲鼓,有的只是生在黄河边高原上缝着花布老虎的村民,甚至公共卫生间都不太多,碛口就是这幅纯粹又原生态的样子,迎接着来自北京、上海、西安,甚至甘肃、宁夏、内蒙、河北,以及不少来自台湾的同胞和日、韩的游客。

挣扎而固执,吕梁人的朴素灵魂

在碛口,你若看到有村民在水渠里洗衣服,不必惊讶,原住民依然以原始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生生不息,这个不可多得的活着的古镇,吸引着真正有文化涵养的旅行者,他们因对真实历史文化的追寻对这里大加推崇。

探究碛口的商业化进程缓慢,一是来自官方对这里以保护为主,维护时用减法不用加法,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体现原真性。二是,来自于村民的执拗。碛口不收门票是开放式景区,古镇景区产权为个人私有,有的村民对古镇只是使用不注意保护,甚至有人按照自己的现代化生活要求,改造自家房屋,这个举动无意中破坏着古镇的完整性。尽管旅游部门曾试图引进北京的企业,对古镇周边的西湾村进行基础设施的完善,但因村民和企业意见不一,未能达成。这也让古镇和周边的农村一样,既保留了原生态,又难以摆脱贫困的帽子。

2017年,山西提出重点打造以“黄河、长城、太行”为支撑的三大旅游板块,碛口是其中黄河板块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依托碛口龙头带动作用,打造吕梁境内320公里黄河旅游带,对于吕梁黄河沿岸攻坚深度贫困极其重要,而现在,不论是吕梁当地,还是省里的相关部门,都在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积极条件。

“过去,旅游公司不主动推荐碛口,是因为这里没有门票收入,旅行社没有利润,现在,随着山西将带动全域旅游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举措,旅行社也来到碛口,碛口的客源越来越旺。”碛口旅游管理局副局长张犬照告诉笔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中华儿女,而以山西为起点,从黄河边环望远去,一种独特的中国视角形成了。这里有吕梁,一个张着双嘴呐喊,用脊背撑起家园的山区,这里有碛口,执拗而向上的隐忍,坚持而不抱怨的朴实,写就了这篇热土上的英雄故事与百姓精神。

难忘那一把红枣,一张火炉里的热饼,一盘油煎碗团,朴实的吃食里,沉淀着吕梁大地上不屈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