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吕梁新闻

中共吕梁市委 关于大力弘扬“吕梁精神” 推动吕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

(2018年4月22日)

2018年06月14日 12:15:20 编辑: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吕梁期间特别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新的高度定位了吕梁精神,把对吕梁精神的认识和弘扬提升到了新境界。为进一步引深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市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大力弘扬吕梁精神,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事业。吕梁精神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是吕梁人民革命和建设制胜的法宝,也是推动吕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源泉。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作为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党领导吕梁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光辉的革命业绩,留下了红军东征指挥部、晋绥边区首府、120师总部、中央后方委员会、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驻地等176处主要红色革命遗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养兵十万、牺牲一万”,涌现出了以贺昌、张叔平、刘胡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吕梁英雄,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人民牢记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断续写新的篇章,为吕梁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活力,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吕梁精神。

当前,我市正处于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转型发展的加速期,全面从严治党、巩固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期。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我们要用吕梁精神滋养思想、激励行为,将吕梁精神转化为忠诚担当、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责任和激情,把全市385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拿出革命老区人民当年的那种精神、那种担当、那种干劲、那种气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弘扬吕梁精神,就是要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永远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是吕梁精神的本质。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义无反顾跟党走的信念决心,支撑吕梁儿女克服千难万险,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中,要传承红色基因、鼓起信仰风帆,践行初心使命、永葆奋斗精神,让吕梁精神代代相传,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1.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全市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心组织安排、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和领袖权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吕梁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广泛开展面向群众的理论宣传活动,加大新闻媒体理论宣传阐释力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吕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广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把吕梁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过程,渗透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使其内化为干部群众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和广场建设,推动吕梁精神外化为城市标识。统筹新闻媒体和户外宣传平台,深入宣传阐释吕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加大革命旧址的保护开发力度,让红色文物留住历史记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各类基地开设网上展馆,发挥好“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的作用,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加大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力度,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英雄、讴歌吕梁改革发展的文艺作品。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吕梁精神融入其中,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坚定信仰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进新时代,实现吕梁新发展。

3.大力培树体现吕梁精神的各类先进典型。革命战争年代,在吕梁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了康梦雄、梁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当代吕梁英雄”。这些英模人物,是校准心灵的坐标,是引领前行的灯塔。要积极开展当代吕梁英雄、道德模范、最美吕梁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开展“寻找最美吕梁人”系列活动,在各行各业开展“吕梁精神我学习、我践行”活动,推动各类先进典型选树工作常态化。注重从脱贫攻坚、转型发展等一线培树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通过媒体宣传、巡回报告等方式,营造学习先进、争做典型的浓厚氛围。

二、弘扬吕梁精神,就是要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敢于担当、攻坚克难是吕梁精神的核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不惧环境险恶、不怕流血牺牲,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为的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今天,面对攻坚深度贫困这场“硬仗”、面对乡村振兴、转型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要进一步发扬吕梁人民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坚、甘于奉献、勇于牺牲、不甘落后的精神品质,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4.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攻坚深度贫困。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更是吕梁“十三五”期间必须始终抓好的头等大事。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踊跃参军上前线是一件无尚光荣的事情。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各级党员干部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冲锋在第一线、奋斗在主战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精准方略,攻坚深度贫困,强化质量导向,持续推进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扶贫、光伏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保障扶贫,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成效落实。特别要办好乡镇党校和农村夜校,深入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评选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转思想、增技能、树新风,有效激发脱贫主体内生动力,切实推动我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5.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抓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为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目标和路径。从现在起到2050年,我市将分阶段逐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按照这个目标,要培育特色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繁荣农村文化,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创新乡村治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深化农村改革,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保障;攻坚深度贫困,筑牢乡村振兴坚实基础;推动城乡融合,构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新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6.以攻坚克难的勇气,扎实推动经济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吕梁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但最可宝贵的资源是永远光照千秋的革命精神。要用好宝贵的吕梁精神资源,攻坚克难、创新驱动,走出一条具有吕梁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煤炭去产能、减量化生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先进产能占比,推进煤炭行业坚定走“减”“优”“绿”之路,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大数据、铝系、白酒、特色农业、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严把环保准入关,加强环保执法监督,坚决杜绝违法违规生产,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倒逼经济转型升级。要全面深化改革。抓好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放管服效”改革等事关全局的重点改革,以改革提升转型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推进“百千万人才工程”,发挥好人才的支撑作用。

7.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全面加强法治吕梁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司法监督,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用法治的手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深挖其背后“保护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推进法治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三、弘扬吕梁精神,就是要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是吕梁精神的灵魂。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敌人的封锁围困,吕梁人民克服千难万险、创新性地开辟了“秘密交通线”、创建了兵工厂,发挥了前哨、中转站和大后方的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环境和任务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和转变,更需要将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作为党员干部的本色和底色,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指示要求,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8.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注重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选干部,通过“识人讲实绩、选人靠制度、用人重长远”,真正把新时代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注重年轻干部储备,优化干部结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认真落实激励担当、容错纠错“两个办法”,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刚性退出机制,不胜任现岗位的干部进行调岗或者分流。

9.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要着力提升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大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推动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党校教育培训主阵地的作用,把吕梁精神作为干部培训必修课,挖掘整理吕梁精神教学资源,打造具有吕梁特色的党员干部培训精品课。结合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能力状况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干部政治素质、理论素养、政策水平、群众工作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大力提升党员干部专业素养和改革创新能力。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注重推动党员干部到第一现场、基层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党员干部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10.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弘扬吕梁精神的表率。弘扬吕梁精神,关键在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好表率作用。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清醒认识到自己在吕梁这片红色土地上传承弘扬吕梁精神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开辟新境界、创造新业绩,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事业观、价值观、生活观,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工作生活习惯,转化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争当改革创新排头兵、奋进者。

四、弘扬吕梁精神,就是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而奋斗

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是吕梁精神的根本要求,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群众同生死、共命运,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无数革命先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人民群众从亲身感受中认识到党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义无反顾地跟党走。如今,在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和作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努力奋斗。

11.强化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党员干部作风教育常态化制度,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群众观念、增进群众感情。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方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调查研究实效工作制度,健全完善党员干部“下乡包村”、进社区报到以及定期接访等制度,推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常态化、规范化。畅通服务群众渠道,重视发挥市便民服务大厅、市信访大厅、市长公开电话、新闻媒体民生频道、政府网站政民互动等阵地作用,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

12.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民生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以及扫黑除恶三个专项整治,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这个重点,继续保持反对腐败和对作风问题整治的高压态势,坚决纠正和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坚持把基层“拍蝇”与扫黑除恶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村霸”问题专项整治。严格纪律约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和省、市有关配套文件要求,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决纠正个别党员干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推诿扯皮、作风懒散等不正之风。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问责。

13.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深入推进“三基建设”,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提升年”活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以村为基础、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全面进步,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支部,切实把党建工作标准规范到支部,把各项工作成效体现在支部。健全并落实基层党建工作定期汇报和定期分析研究制度,实施基层党建清单制,推进党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综合施策,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广泛开展岗位奉献、亮牌示范、志愿者服务、争先创优等活动,在全体党员中形成发挥作用、争当先进、争做贡献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通过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激励、物质上帮扶,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热爱党、忠于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热情和动力。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对照本《实施意见》要求,明确任务、细化措施、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切实使“吕梁精神”成为全市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社论

把伟大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

攻坚的时刻,呼唤思想引领;奋进的征程,更需精神激励。

一个人,没有精神力量的鼓舞,不可能积极向上;一个地区,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不可能发展壮大。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吕梁期间特别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谆谆教诲重如千钧,殷殷期望言犹在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新的高度定位了吕梁精神,赋予吕梁精神以新的内涵,更对吕梁人民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伟大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

学习是最深切的忠诚,落实是最厚重的感恩。“把伟大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不仅寄托着总书记对吕梁发展的殷切期望,更为吕梁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续写新时代吕梁发展新篇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吕梁市委出台《关于大力弘扬“吕梁精神”推动吕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决定“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弘扬吕梁精神,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号召和倡导全市人民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历史重托,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确保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在吕梁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伟大的吕梁精神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是吕梁精神的本质;敢于担当、攻坚克难是吕梁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是吕梁精神的灵魂;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是吕梁精神的根本要求。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吕梁精神薪火相传、从未过时,吕梁精神的践行者层出不穷、生生不息,正是有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才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伟大的吕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前,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吕梁的发展站到了新的更高的起点,整体脱贫、全面小康、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从严治党……我们面临的发展任务仍然紧迫繁重,我们面对的改革攻坚依旧艰苦卓绝。宏伟的目标、艰巨的任务、光荣的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把伟大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代,必须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不能有任何弱化、不能有任何停滞,唯有此,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才能在攻坚中夺取胜利。

把伟大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必须坚定信念。革命战争年代,正是义无反顾跟党走的信念决心,支撑吕梁儿女克服千难万险,夺取了革命的胜利。今天,面对脱贫攻坚这个“硬骨头”,面对深化改革这个“深水区”,面对发展短板这个“阻路石”,我们要认清当前面临形势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和严峻性,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把吕梁精神转化为抓工作、破难题、促改革的动力和追求,让吕梁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把伟大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必须敢闯敢干。当今时代,我们继承和发扬吕梁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发扬吕梁人民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坚的精神品质,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敢啃“硬骨头”、敢破“阻路石”、敢探“深水区”,不含含糊糊,不缩手缩脚,不瞻前顾后,敢于冲破观念障碍,敢于突破利益藩篱,攻坚克难,排除险阻,把我们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把伟大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必须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成事之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还很长、困难还很多,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要结合实际,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力弘扬尚俭戒奢、廉洁奉公的奋斗精神,依靠自己的勤奋劳动,兢兢业业,创造更加富裕、和谐、美好的明天。

把伟大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必须心系群众。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认真践行党的宗旨,努力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进一步赢得群众信任,汇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最大气磅礴的书写,源于精神;最振奋人心的变化,始于奋斗。伟大的吕梁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实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把伟大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用伟大的吕梁精神补思想之钙、聚笃行之力、尽为民之责,我们定能交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与人民的“吕梁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