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书记”的担当
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第一书记康宁杰
“有小康书记驻村,我们不愁脱不了贫”。这是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贫困群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这话里至少有两层意思:一层有幽默的成分,因为驻村第一书记姓康,也年轻,大伙儿习惯称呼他小康书记,这称呼本身就是个好彩头;另一层意思更深刻,是因为这个小康书记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求真务实,担当为民的情怀让大家的的确确看到了希望。
小康书记实名为康宁杰,交口县煤炭局一名80后职工、驻石口乡蒲依村第一书记。从赴任的第一天起,康宁杰就下了决心:要用亲人一样的感情来对待村民,不把蒲依村扶贫脱贫的任务完成好誓不罢休!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一
蒲依村位于石口乡东南部,村委所辖蒲依、常家岭、崔家洼3个自然村,222户657口人,耕地面积2580亩,核桃经济林1244亩,耕地多为坡地,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地薄物稀的贫困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传统农业种植和家畜散养等方式,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仅有262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人口310人,占比47%。
为获得这些数据和资料,康宁杰在两周时间内,把所有村庄和全部家户都跑了个遍。同时,在村委干部的帮助和驻村工作队的配合下,结合国家贫困标准和县乡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通过走访摸排、实地查看、缜密计算、民主讨论等方式,顺利完成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工作,着实达到精准确立扶贫对象的效果,为接下来的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康宁杰立即组织村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全体人员召开座谈会,并邀请部分贫困户代表到会,就贫困户构成类别和致贫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尽管三天的会议几乎都是全天候的,但参会人员丝毫没有困乏的感觉,大家情绪高涨,发言踊跃,把每户的贫困情况都做了详细的交流讨论,归纳出五类情况和具体致贫原因包括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缺资金,缺项目,没有发展思路、劳动力文化素质差,没有职业技能和供养子女读书,家庭负担重。通过认真分析总结,一幅精准扶贫的规划蓝图已经在康宁杰的脑海里绘就。
三
立说立行是康宁杰一贯的工作作风。他在多次走访农业专家和经济人士的基础上,又广泛争取县乡领导、村委干部和广大村民意见,并马上落实了重点扶贫产业项目。一是巩固传统核桃产业。二是发展食用菌种植的优势产业。通过带头人带领,目前已经带动三个村62户口贫困户建立起31个食用菌大棚,其中220平方米大棚8个,390平方米大棚4个,120平方米大棚20个。三是发展规模化养猪,目前已投产亿象养殖有限公司年出栏20000头生猪养殖项目,可以带动蒲依村贫困户91户270人就业和增收。此项目实施后,可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同时可以利用本资金使65岁以上的无劳力贫困户,户可收入1200元。该项目可使公司、贫困户、集体三方受益,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可解决200多户贫困户的脱贫问题。
康宁杰始终把帮扶蒲依村脱贫致富的工作看做是自己目前最大的任务,把引领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目标作为自己最大的心愿。近两年内,几乎所有的时间他都在村里忙着跟百姓打成一片,而顾不上陪陪家人。领导们说,小康是位爱岗敬业、勤有作为的好干部;家人说,小康是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涯的亲人;村民们则说,小康是地地道道的好书记,跟着小康大家必定能奔向小康。宁杰说,他最喜欢的是百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