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文艺

远去的小山村

□ 贾贵卿

2018年12月06日 10:11:37 编辑:

小山村是我娘家的村子,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的小山村渐行渐远了。

小山村依山傍水,背靠黄土高坡,脚踏屈产河,位于县城的北面,与县城隔河相望,童年时也算是穷山恶水的地方。去县城只能步行,下一道石子坡,过河,再爬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才能到达。若逢山洪暴发,去县城唯一的通路就是要走过村外一条在悬崖峭壁上开辟出来的小石子路,路下临河水,洪水涌动,人走在小路上,头就发晕,只能“面壁”而行。这条路也是去县城中学唯一的一条路,路面很窄,基本上只能容一个人通过。

好像桃花源的洞口一样,走出去就豁然开朗了,小山村走过这条窄路,呈现在眼前的也是一片宽阔平整的蔬菜地,在路和菜地交接处的河湾中,有一眼小泉水,乡民们挑着水经年累月也是走在这窄窄的石子路上,人走里,桶靠外。走多了,走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了,若是外乡下,他们即使空手走路也可得小心翼翼地对付着啊。

村头的那片蔬菜地有二十几亩,菜地依着山势成半湾状,开阔的一面临着河滩,既阳光充足暖和,又浇水灵活便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这块菜地成为供应县城蔬菜的主阵地。只是累苦了这儿的百姓,菜需一担一担地挑进城里去,因为进城的路都是羊肠小道。也不知我的乡民们这样挑着走过了多少个年头。

十几年前,闻说县城要开环城路,要从小山村脚下通过,当时以为只是传说。后来,果然变成了现实,改河道,征菜地,宽阔的柏油路打村子旁通过。村民们高兴了,摩托车三轮车几乎家家户户有,去县城里卖菜再也不用挑担子了。连我五叔卖豆腐也开上了电动三轮,喜气洋洋地边开边吆喝。环城路的开通,极大地便利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

环城路开后,小山村不再寂寞了,去城里做买卖的人多了。小学校也拆除了,孩子们都去县城幼儿园,小学读书了,大人们都车水马龙地忙着接送。村民们种田地的塬上也建起了姜子牙风景区,几百个台阶拾阶而上。铁路也从村旁通过,延伸向远方。

自从父母过世后,很少再回娘家村了,前段时间和弟弟去参加亲戚家的婚宴,让我眼界大开。以前河畔前的一长溜石子窑早已被高楼大厦取代,拆迁后的村民们一摇都变成了大老板,门面房装修一新,开超市的,饭店的,汽修店的比比皆是。

参加完婚宴,我和弟弟又来到了我家的老地方,弟弟多年在外,这次回来也是为拆迁老屋子,征用地基事宜的。老屋子是土窑,一向三眼,早已不住人了,有点破败不堪了。但看到老屋的亲切感,熟悉感油然而生。看到老屋,分明又清晰地看到蹦跳在房前屋后的欢乐,分明又真切地听到藏匿于墙角门后的喧闹。又想起了失去的双亲,霎时泪水盈眶……

村子里像我家这样的老屋子已经不多了,以前熟悉的一些老屋子早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都是规划好了的一排排二层气派小洋楼。

碰到了三婶,她穿的整整洁洁,喜气洋洋的。她说她的孩子们都住进了楼房,只是她享不了这清福,还是住在土窑洞里。土窑洞好,冬暖夏凉的,又能平进平出。她叫着我们的乳名,又拉着我们进屋,说了好多家常话,感觉又像回到了小时候的家,又像见着了自己的爹妈似的。

我们又去看了看原来的蔬菜地湾,也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样了。高楼耸立,临街也都是街面房。只是里面还有一块地荒芜着,也许是待开发吧!驻足良久,还是记忆中当年那绿油油的菜地和水壕里溅着小浪花哗哗流动着的清澈的小溪水的样子。

我的小山村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渐远去了,变成了现代化的新农村,县城的一小分子了。倍感欣慰之余,还是念念不忘,念那自家种的蔬菜,念那村旁潺潺的小溪,念那飘散的炊烟和勤劳淳朴的乡民。

啊!我的小山村,我的故乡!我希望远去的只是乡村,留下的是念想;远去的只是乡村,不了的是永远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