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专题推荐  > 弘扬吕梁精神 奋进新时代

脱贫攻坚篇

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

□ 本报记者 穆佳妮

2018年12月18日 10:05:42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

第一书记杜亮姝看望85岁的贫困户郝金连

贫困生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实现全覆盖

吕梁山区,千沟万壑,土地贫瘠,贫困人口众多,历来是全国、全省贫困县和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贫困地区。在吕梁山区讲脱贫,简直是荆天棘地,步履维艰。从上世纪80年代吕梁地区9个县被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扶贫县开始,吕梁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广大贫困群众,用移山填海的决心,在摆脱贫困、共赴小康的路上,披荆斩棘,长风破浪,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决战温饱筑牢基础

离石区坪头乡赵家山村,直到1979年,年人均才分到23元。食不果腹的村民再也坐不住了,本着“只要有利于改变贫困面貌和尽快实现温饱,什么办法都可以一试”的思路,一举冲破“一大二公”束缚,提出了包产到户的办法。1980年,该村通过改革夺得了历史上第一个丰收年,粮食总产量上升到50万斤,一举摘掉了吃返销粮的“帽子”,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3元增加到100元。

上世纪80年代,像赵家山一样的贫困村,吕梁还有许许多多。1986年,吕梁地区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贫困乡、村和人口分别为92个乡镇、2002个村、74.53万人,加上人均纯收入200—300元的共有156个乡镇、3354个村、134.35万人。

这么多的贫困县,这么多的贫困村,这么多的贫困人口,摆在吕梁人民面前的是历史的考验。

1985年,国家确定对包括吕梁在内的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进行重点扶持,吕梁地区9个县(兴县、岚县、临县、方山、柳林、离石、中阳、交口、石楼)被国家和省确定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后国家陆续开始安排扶贫资金项目,山西也作出了减轻农民负担的10项决定,国家和省对吕梁扶贫的支持给了吕梁人民巨大的鼓舞。到上世纪90年代初,吕梁地区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共计新建改善基本农田15.62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111.25万亩,造林7.81万亩,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1110公里,合计减免农业税2373.5万元,显著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为了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的步伐,1993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实施吕梁扶贫攻坚实验区,将吕梁地区山区9个贫困县列为重点,进行实验。1994年至2000年,吕梁地区通过扶贫资金捆绑使用、基本农田建设、机修梯田、经济林建设、扶持企业等措施,加快贫困村脱贫步伐。到2000年,各贫困县共投入扶贫资金29579万元,新建各类基本农田114.13万亩,贫困人口人均新建基本农田达到一亩以上,连同原有基本农田,扶贫攻坚区基本农田总量达到200.06万亩,农民人均达到1.8亩,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均都达到2亩以上;机修梯田66.87万亩;扶贫攻坚区新发展经济林155.34万亩,连同原有的面积,经济林总量达到185.3万亩,扶贫攻坚区人均达到1.64亩,为贫困农民增收脱贫奠定了基础;共计扶持了59个企业,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4个,其他工矿企业25个。吕梁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572元增加到2000年的1105元。上世纪末,吕梁人民的生产生活风貌开始大幅度转变。

综合开发快马加鞭

进入新世纪以来,单一的扶贫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吕梁在国家和省的重点扶持下,把开发式扶贫作为脱贫的主要方针,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2002年,吕梁地区的6个县,临县、石楼、方山、中阳、兴县、岚县成为国家重点扶贫县,离石、交口、柳林县为省扶贫重点县,交城县被列入插花贫困县,全吕梁需要通过扶贫开发重点扶持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合计为137.25万人。直到2012年,我市通过农业产业化扶贫、扶贫移民、劳动力转移等主要措施,大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吕梁转型发展步入快车道,政治风气更加清正的新形势下,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空前高涨。

2013年,按照2300元新的扶贫标准,我市低收入人口由72万人增加到11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四分之一,脱贫攻坚依然任重道远。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统筹抓好产业开发、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不乏典型示范村、能人致富户,亮点频现。各县特色产业已成规模,农村原生态休闲旅游备受追宠,“吕梁山护工”出门打天下被人津津乐道,等等,吕梁脱贫攻坚已步入快车道,各贫困县都加足马力,奋力追赶。

作为马铃薯主产区的岚县河口乡,近几年通过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小土豆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每年夏秋之际,土豆花竞相开放,这里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以上。“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产业链助推马铃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已成为岚县最普遍的增收致富渠道。

除了岚县马铃薯,我市通过强化资源整合,全力推进农业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扶贫开发项目,重点扶持贫困县发展核桃、红枣、马铃薯、设施蔬菜、畜牧等主导产业,其中核桃作为收入较高的经济林产业在临县、兴县、中阳、交口、方山等地大规模推广。此外,离石设施蔬菜、交口食用菌、岚县马铃薯、兴县小杂粮、文水肉牛等一批特色产业都打出了品牌,走出了一条适合各自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道路,产业扶贫项目覆盖了90%以上的贫困村,带动了33万贫困人口增收。

近年来,我市还通过生态扶贫、光伏扶贫、护工护理培训等有力举措,突出攻坚特色,扶贫路径更加有效。新世纪,我市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到2010年,实际居住人口在100人以下的偏僻自然村,90%已经完成了移民搬迁,移民新村或迁入村人口多数达到了500人以上。“十二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投入3.2亿元,搬迁300人以下、常住人口不足150人的贫困户6.66万人。“十三五”全市计划将793个深度贫困自然村的11.6万人全部搬迁出来。

奋力帮扶共赴小康

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缺什么?除了缺资金、缺技术,更缺人才,尤其是需要扑下身子,一心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早在1986年,吕梁地委、行署就组建了临时工作机构吕梁地直机关帮贫致富服务队领导组和办公室,从各部门抽调组织了220多名机关干部到8个贫困县55个乡镇驻村扶贫。从此,帮贫致富服务队员逐年增加,加上各县派出的工作队,每年扶贫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

从2016年起,市委书记任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市级领导任副组长,组建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干部帮扶等15个专项扶贫领导组,29个市级领导每人包联一个县市区,32个市级领导每人帮扶一个贫困村。全市确定1598支工作队、5978人帮扶干部、1808名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定点扶贫,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

为了使第一书记在农村住得下来,干的扎实,又制定了《吕梁市农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强化干部驻村帮扶责任的通知》等10余个文件,从管理、保障、服务、培训、宣传、督查、考核、问责等全方面进行了规范,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管理保障激励机制。在我市各个贫困村派驻的第一书记中,涌现出一大批敢想敢干的好干部。

离石区吴城镇下三交村第一书记郭峰组建养牛合作社,争取贷款,帮助该村养牛产业形成规模,成为该村致富主导产业。在我市扶贫战线上,像他们一样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还有很多很多,成为全市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建立驻村干部帮扶机制的同时,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富县帮穷县”的县际结对帮扶行动,分别由汾阳市、孝义市、文水县分别结对帮扶石楼县、临县、岚县,帮扶双方在资金、项目、人才、科技、企业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帮扶效果明显。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帮扶。鼓励动员20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结对帮扶贫困县、贫困村,累计投入83.85亿元,在10个贫困县、1000个贫困村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696个村的主导产业有了带动企业,4.87万户13.84万人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率先在全省走出一条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兴县,瞻仰革命先烈,看望老区人民,这给正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奋力赶超的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带来了极大的精神鼓舞,全市人民脱贫攻坚的信心空前高涨。相信吕梁一定会打好打漂亮这场艰苦卓绝的共赴小康脱贫战,给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