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专题推荐  > 弘扬吕梁精神 奋进新时代

劳务输出篇

从搭建平台到品牌培育

□ 本报记者 王涛

2018年12月18日 10:05:43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

“吕梁山护工”已经成为我市劳务输出品牌

增加群众就业机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一直是我市民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多年来,我市以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把劳动力输出工作作为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工程来抓,着力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努力建设特色劳务输出大市。

“吕梁山”护工品牌叫响全国

中阳贫困户许连红,在北京一位教授家里做护工,每月收入5200元。在这里她不仅有了高额的收入,闲暇之余还能爬长城、看故宫,眼界开阔了,整个人也自信了。

汾阳市刘文全、刘文伟兄弟,在青岛一家三甲医院做护工,年收入均突破五万元,让街坊邻居刮目相看。

……

一个个事例,生动反映了我市走出去的“吕梁山”护工现状。他们的成功实践也带动着更多的护工走出去。

“吕梁山护工”是国家卫计委和山西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精准扶贫要求,为吕梁山片区量身定制的就业计划。2015年“吕梁山”护工培训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培训36766人,其中贫困人口17162人,近2万人走出大山实现就业。北京、天津、青岛、呼和浩特、包头、神木、太原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吕梁山”护工的身影。就业人员主要从事医疗陪护、养老陪护、月嫂育儿嫂、保洁保安等家政服务工作。省外就业人员平均月纯收入达到3800元以上;太原就业平均月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本地就业平均月纯收入达到2600元以上。

今年我市成功召开“吕梁山护工”太原推介交流大会、青岛济南推介会,连续举办6批(总连续20批)“吕梁山护工”走出大山欢送仪式,建设吕梁山护工服务中心并投运,品牌效应进一步叫响,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激励和带动了更多的贫困人口掌握技能、走出大山、增收致富。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广大贫困群众只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就可以学到一门职业技能。只要自己愿意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就业,就可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不需要场地资金,挣到真金白银,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带动劳动力转移

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成才路就一定能在脚下铺就。

在做好“吕梁山”护工培训的同时,我市还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今年我市年度培训任务为5.95万人。截至10月底,已培训59924人,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48958人、城镇失业人员10966人,整体就业19769人。培训人员中,吕梁山技工48537人、贫困劳动力11705人、高校毕业生2238人。

在培训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市人社部门公开招标74个培训机构,扩大品牌强化57个重点工种培训,实行培训人员实名制管理,采取“点单”“订单”“定向”等方式,满足不同群体培训需求,构建了“一县一品牌、县县有特色”的良好局面。孝义市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面向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开展了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剪纸刺绣、养老护理和月嫂等技能培训,累计举办培训班17期,培训人数达2247人。离石区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计划,健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机制,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精细化,切实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就业技能。临县在太原、天津、北京、上海、苏州、内蒙等地设立了十个就业工作联络站,通过信息员和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促进3994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在做好培训的同时,我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创建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全市有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汾阳贾街),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个,县级创业孵化基地2个,正在申报省级基地的有1个,正在建设的创业孵化基地共4个。市人社局还组织实施“春风行动”、“金秋行动”等十项工程,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平台,累计提供岗位2.3万余个,达成意向近1.4万余人,就业8000余人。

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支撑

临县是山西省人口第二大县和劳动力富余大县,也是山西省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近年来,临县立足县情,因势利导,始终把劳动力输出工作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号工程”来抓,提出了“20万劳务大军富裕临县”的奋斗目标。

通过加强目标管理、强化技能培训、开拓劳务市场、搞好跟踪服务等方面工作,临县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有序输出和“传、帮、带”输出方式累计输出劳动力20.8万余人,其中季节性务工人员约11.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9.6万人,劳务输出地域覆盖了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从事的行业有出租车司机、建筑、修理、电子、餐饮、商贸、家政、护工等,全县常年和季节性务工总收入达到15亿元,约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以上,劳务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临县城庄镇小马坊村人张计平,到青海西宁经营钢材生意10多年,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原来的钢材经营部扩展为青海晋峰源物资有限公司。张计平在自己公司蓬勃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本村及邻村600余人到青海办公司、做超市、开门店。如今临县人在西宁开办的公司就有晋峰源物资有限公司、晋宇源商贸有限公司、昌晋源物资有限公司、青海环铁物资有限公司等近20多家,临县“打工仔”垄断了西宁市80%的钢材、型材市场,同时建起了商会和党支部。由此带动小马坊村于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劳务收入占到全村总收入的80%。

目前,省城太原近1/3的出租车司机是临县人,这支“的哥”大军已成为临县劳务输出的靓丽品牌;白文镇100多名农民在太原服装城搞批发零售;全县千余名农民打入太原药材市场;满州里的汽配一条街,大多数是临县都督村外出务工创业的农民,生意做到了俄罗斯;北京的各汽修厂、二手车市场临县籍民工占到1/3;太原、榆次、上海、广东、内蒙铁路线上的列车保洁员,临县民工就有上千人。

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市一条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带动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必将为促进全市脱贫攻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