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专题推荐  > 弘扬吕梁精神 奋进新时代

通讯员发稿“驶”上“快车道”

□ 李竹华

2018年12月22日 08:53:26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事可以反映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笔者是一名为各级新闻媒体写了30多年新闻报道的农民通讯员,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有说不尽的豪情与骄傲。就从农民通讯员写稿、投稿的视角说说这改革开放的一些亲临变化经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信息产业不发达,老百姓想与身在异乡的亲朋好友交流,方法无非是依赖信件和拍电报。那时,谁家有啥事都得通过邮局寄信的方式联系,来回需要半月二十天才能“互通有无”。有急事想早点与对方取得联系也只能是拍份电报,但也得两三天。多少年来,我国的城乡群众都是通过这种“桥梁”互相取得联系。信息化建设在我国迅猛发展,不仅城市里的人们不再写信,就连农村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许多农民都把写信这件事忘得差不多了。这不,我的三个儿女在城区和太原、大同,经常都会用手机和徽信和我们视频通话,或写上只言片语。在农村要和外界联系或者想获得致富信息,拿起手机,打开电脑马上就能搞定,再不用日思夜盼等待信件抵达了。网络通迅的普及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人们之间相互联系沟通的渠道发生了实质的变化。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这些基层通迅员,为上级新闻单位采写新闻稿件时,都是写好后,定了稿在工工整整抄到稿纸上,同样和寄信一样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或者在信封右角写上“国内邮资总付第X号”,通过邮局寄到编辑部。一般情况下,须一周左右才能送到编辑手中,这种方式对时效性较强的稿件就大打折扣了。1983年春,我采写的一篇抗旱稿件,就是通过写信的方式寄到某报社,到稿件见报时,已过去一月有余,然而被采写抗旱地区已经历了三四天的连阴雨了,给报社和笔者造成了不良影响。到90年代初有条件拥有电话的家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那时仅初装费就要七八千元,而农民一年才收入顶多四五千元。到90年代中期,农村村委会开始装有电话了,比较富裕的村农户家还可装分机号,虽然没有普及到户,但毕竟方便多了。我们这些“土”记者也能隔半月二十天也用电话和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互相沟通了,编辑记者也用电话指导我们如何采写新闻并约写各种稿件,通迅员也常用电话把时效性较强的稿件通过电话口述传到报社,报社快讯组再选编,办事效率比80年代提高了许多。步入21世纪程控电话通到千家万户,我也开始用传真机给编辑部投送稿件。

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飞速发展,彩电、冰箱、手机在广大农户家中得到普及,电脑也从机关和“贵族”家庭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像我这个写了30多年新闻稿件的农民通迅员如今也不再用电话、电报、传真报道新闻了,更不用写信的方式投寄稿件了,而是和职业记者一样用电脑编写新闻稿件,用E-mail直接发送到报社编辑的邮箱里。编辑采用稿件少去了电脑录入的环节,不仅编辑省时省力,而且时效性较强的稿件还可用微信直接交流发送,第二天就可见报,大大提高了稿件的时效性,也使农民通讯员体验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效率,显示出了改革之神功、发展之神效。从基层通讯员写稿、投稿实现了无纸化、现代化,印证了“飞速”进步之快。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间。但是,这4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40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40年;是中华民族史册上值得浓墨重彩写上一笔的40年。

说一千道一万,总归一句话,40年的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传奇。我们歌颂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是激发人们豪情满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奋斗不止。让我们携手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