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文艺

让对联为节日 文化点睛

《中国节日联》序

2019年01月20日 08:53:59 编辑:

□ 薛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据不完全统计,从1989年1月至2017年1月,习总书记在讲话、文稿中引用对联、古诗文摘联达23次之多。

节日,是人类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寄托和情感追求,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老祖宗智慧的体现。中国的当代节日,诸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体现的是对民族英雄、革命先驱的敬仰,寄托对党、军队、祖国的祝福和期待;而诸如植树节、全国土地日、国家宪法日等节日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倡导,是中国文化当代精神的彰显。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当代节日,它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挖掘中国节日中的文化元素,有利于助推当代文化体系的构建。

对联,是唯有中国才拥有的一种文学体裁。2005年,国务院将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习俗名录。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理由是:首先,对联的哲学源泉是中国传统的阴阳二元论,对联无论是写在纸上,还是贴在门上或者刻于木石之上,都是一左一右,这正是古老的阴阳二元论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其次,对联的文化源泉是古老的桃符习俗。在五代以前,中国还没有独立的对联这种文学体裁,但是早就有了桃符文化。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五代以后,特别是唐宋以来,文人们先是发展了桃符文化,创作了春联,然后逐步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对联体裁。第三,春联的文学源泉初期是骈文中的对偶,后来是律诗中的颈联与颔联的对仗。对联的这三个源泉,无一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联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儿童启蒙开设对课,文人聚会赏玩,迎宾送友作礼,无论名山大川、古迹圣地,还是寺园庙观、亭塔楼堂无不用对联装点,喜庆寿丧、元旦春节更是家家户户张贴对联。楹联书法珠联璧合,相辅相成,融科学大真、伦理大善、艺术大美于一体,堪称中国元素、中国符号、中国基因、中国底蕴,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魂宝。

为使青少年人人都有这方面的兴趣、追求和素养,我们将市楹联学会面向全国征集的中国节日联入选作品精心编辑,并将“小学语文每课一联试编”、“吕梁风景名胜联选粹”、“永远的晋绥诗联大奖赛获奖联作选”等做为附录,正式出版。这本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部分联作还以名家及规范书体示范,以便读者领略汉字的艺术美,内生临摹的冲动,提高书法水平。附录部分多为描写吕梁风景名胜,反映吕梁人文历史的上乘联作,以供研习和赏析。希望各级关工委、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够适时抓住节日节点,如清明、端午、中秋,五四、六一、七一、八一、九十、十一,尤其是建党、建军、国庆节,契合课堂教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果这样,一定可以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增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自觉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和活力。

谨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