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文艺

恩师忆往

——记尊敬的吴满有老师

2019年04月20日 09:16:29 编辑:

□郭凤元

前些天,吴满有老师的女儿吴秀平发来了她写的文章《父亲的情怀》,制作成了美篇,里面配发了不少照片,看后甚为欣慰,不仅因为感情细腻及自然风光描写美轮美奂,更主要原因是文章的主人公是她的父亲,我非常非常尊敬的初中语文老师——吴满有老师。

吴老师是我一生中最为敬重的一位老师,以至于我在很多场合下谈到老师的时候,都要拿自己的这位老师来显摆一下。用我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在我们吕梁中学语文教师中,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好老师了,除了普通话不十分标准外,在他的身上很难再挑出其它缺点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全身满满的财富。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当初如果没有吴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引导,就不可能成就今天的我,吴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牌。直到现在,不少初中同学说在我的身上仿佛能看到吴老师星星点点的东西,我有自知之明,大家认可我对文字方面的执著,但比起吴老师,仅仅是皮毛,吴老师豁达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财富,我永远都虔诚仰望而远远不及。

课堂上的吴老师有时严肃得像一个神甫,有时开心得像一个孩子,他高大的身材散发着自信的魅力,是我心目中一个完美男人的标准和偶像。

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吴老师曾残酷地发动过一次“光头行动”,他把全班男生清一色地剃了光头,原因是那个时候流行长发,很多男生留着很长的头发,且时不时会自信而傲慢地甩甩头,吴老师看不惯,眼里容不下沙子,一气之下我们都遭了殃,全班男生被挨个剃了光头。如果在今天,这样的做法未免会惹来家长的一些说法,但那个时期的家长是非常支持老师严格管理孩子的。

吴老师授课方式非常独特,黑板上写的字工工整整,简直和铅字印出的楷体一模一样。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的每一个表格,从来都不用尺子,横竖都那么笔直笔挺,让人简直不敢相信是用手画出来的。吴老师讲课的时候常常将课文中所讲的东西与身边事例结合起来,比如我们村张家如何李家怎么,让我们听起来感觉非常有趣。在词语解释方面,常常把词语的意思用我们当地方言表达得非常贴切,这使得我们学过的词语过目不忘记忆犹新。

听吴老师的课,大家一致肯定他知识渊博的同时,还会觉得非常幽默风趣。我们暗地里称他是“讲台上的小品演员”,他常常在课堂上搞一些幽默诙谐的事出来,逗学生开心。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吴老师给全班同学上过一堂“望杏止瞌”课,让人忍俊不禁,如今想起来还直咽口水。

那是一次夏天午饭后的一节课,我们听课的时候感觉有点犯困,逐渐迷迷糊糊点瞌睡。吴老师发现不少学生无精打采的样子后停下讲课,用教鞭在黑板上敲打了几下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杏来给大家看,同学们的目光都聚集在那颗杏上,吴老师便开始慢慢吃起来。或许是那杏尚未熟透的缘故,或许是在故弄玄虚,他每咬一口都要闭上眼睛,咀嚼的时候满脸的器官都拧在了一起,我们都在想象杏有多么酸涩多么难以下咽的时候,他张开嘴并伸出舌头做了个鬼脸。我们眼瞅着吴老师吃杏的样子,受条件反射不由自主地觉得嘴里酸涩酸涩的,于是我们一个个不停地在咽口水……吴老师看到我们一个个怪异的表情和反应后捧腹大笑,全班同学都不好意思地跟着大笑起来……那个时候,我确定没有一个同学再犯困。

吴老师在课堂上能为我们丰富很多知识,特别是讲古文和古诗词的时候,会给我们讲很多历史故事,很多时候都延伸到课本之外的人物和诗词。我至今尚能背诵的好多课外诗词,都是那个时候从吴老师那里学来的,印象最深的是吴老师讲的鲁迅先生的《自嘲》和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现在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由于吴老师丰富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授课方式,我们都喜欢听吴老师的课,甚至下课以后,别的班的同学看到我们还没下课的时候常常趴在窗外来“揩油”。

吴老师常常把一些好文章读给我们听,并告诉我们这些文章好在哪些地方,哪些方面是值得借鉴学习的。现在都记得吴老师读散文《此信寄往何处》时,在教室里前后踱步的情景。每次学习一篇文章以后,吴老师常常布置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作业给我们,有时让描写一个事物,有时借鉴所学内容写一篇短文,也有时会出上联,让我们对下联,吴老师经常通过这样的平时锻炼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记得有一次布置的作业就是对下联,上联是:“山美水美山水美,哪比英雄心灵美”,我对的下联是:“瓜甜果甜瓜果甜,焉如姑娘心里甜”。原以为会被批评,结果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看到吴老师的评语是一个很大的“好”字。

还有一次,吴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根据一个小故事,谈谈我们的认识,写一篇评论性文章。故事大概情节是这样的:爷孙俩赶着毛驴外出,爷爷骑着毛驴的时候,路人说爷爷太自私不疼爱孙子,于是爷爷下来让孙子骑上。孙子骑着毛驴的时候,又有路人说孙子没教养,不懂得善待老人,于是孙子又下来。爷孙俩商量好干脆两个人都骑上吧,这样就不会再有人说了,结果路人仍然指责这爷俩不懂得爱护毛驴,这么瘦小的毛驴怎么可以驮得动两个人呢?最后,爷孙俩牵着毛驴步行,路人又嘲笑爷俩太傻,有毛驴不骑……

当时针对这个故事我写的评论中,对爷儿俩进行了批判。我的观点是:他们应该有独立的主见,结合毛驴的承受能力,根据客观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调整和安排,不该太顾及别人的看法而盲目迎合他人的意见。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吴老师把我写的评论作为范文读给了全班同学听,给我写的评语是:言之有理,见解独到。

吴老师的文采特别好,他善于写散文和诗词。当时的办学条件比较差,学校和农家混居,师生同神像同处,老师学生冬天靠生火炉取暖,教室窗纸常被捅破,吴老师指着寒气逼人的窗户风趣地称之为“寒窗”,并写了一首《调寄忆秦娥》形容冬日早晨教室情景:

北风吹

苍穹朦胧雪纷飞

雪纷飞

晨钟声催

教室门开

陈桌腐凳窗尽孔

黑灯熄火炉近灭

炉近灭

老师流涕

学生掉泪

当时的《吕梁报》(《吕梁日报》的前身)上经常刊载吴老师写的散文,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他写过的一篇反应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散文《步步高》,文章把浓郁年味和一个叫“步步高”的烟花完美地衬托在一起。

受吴老师的影响,十四岁的我开始蠢蠢欲动。因为担心引来别人笑话,不愿让老师和其他同学知道,于是晚上写了一首赞美老山前线英雄战士的诗歌,一笔一划誊抄在稿纸上,第二天买了信封和邮票,信封上歪歪扭扭写了“山西日报《青少年日记》编辑部收”,偷偷寄了出去,这也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投稿。

这个稿件寄出去的第三天,吴老师叫我去他办公室,万万没想到的是,一进门就看到了他办公桌上我寄出的那个信封,一瞬间我的脸涨红起来,胆怯和害羞的我真想找个老鼠洞钻进去。我低着头站在老师面前,等待一顿训斥。老师没有指责我,反倒鼓励我投稿,告诉我信封上没有写清具体地址被退回来了,并且告我投稿是不用贴邮票的,在信封的右上角剪掉一个角,写上“投稿”两字,就可以免费寄发。他边说边拿出一个崭新的信封,写好地址,然后剪掉信封右上角并写了“投稿”两字,又将我写的诗装进信封密封起来。我站在老师身旁,既羞涩又感动。

两个月之后,我的诗歌《英雄》变成了铅字刊登在了山西日报《青少年日记》上,当收到编辑部寄给我的《青少年日记》样刊和五块钱稿费汇款单的时候,那种收获的兴奋是无以言状的。从那以后,我成天一门心思琢磨着写点东西来投稿。说来也很幸运,那个时候命中率极高,我写的《寻找青鸟》、《A君其人》、《无题》、《好媳妇》、《茶叶和开水》、《麻雀和鹞子》、《谈谈学雷锋》、《在这个世界上》等寓言、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先后发表,我也很风光地成为当时《吕梁报》的常驻作者,隔三差五会有我写的文章刊载在报纸上。看着报纸上自己的文章,我比看到什么都高兴,于是一些狂热的梦想在我青春年少的脑海里萌生……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的偏科在一次次测试中逐渐凸显出来,但好像丝毫没有动摇我向着梦想努力的决心,直到有一天吴老师晚上家访。

那晚看到吴老师来以后,我装作规规矩矩地爬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其实心事根本不在作业上,两耳竖起偷听吴老师和父亲谈话。父亲一直点着头是懂非懂地唯唯诺诺,吴老师开门见山地责备我一门心思投稿导致严重偏科,并走近我身边,非常温和地告诉我,如果继续偏科下去就没有升学的可能,尽管喜欢写作,也许一辈子仅仅会停留在初中水平;只有各科全面发展才有可能考取学校,才有可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有可能走出农村,跨入更宽阔的世界,到那个时候,再继续发挥自己的爱好也为时未晚。现在想起吴老师说过的话,真是感激涕零!

常常回味,当初没有吴老师的正确引导,我能跨过中考吗?倘若当初遇到的不是吴老师,而是张老师李老师刘老师,他们会这样做吗?很可能他们会积极支持学生写作的,作为语文老师,谁不希望自己学生的作品发表在省市刊物上呢?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他们脸上很光彩,显得自己很有教学水平。他们不仅不会制止,也许会拿着刊登有自己学生写的“豆腐块”的报纸,跑领导那去为自己邀功请赏。

然而,我确定吴老师绝对不会这么想,他没有这么做。反而,他在劝阻我,在引导我。

几十年来,他始终执著地坚持着自己高尚的事业,他把自己定格在人生奉献的道路上,他是花园里最称职的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中最美丽的那位就是他。吴老师任劳任怨,一直默默无闻地带着自己的学生,朝着一条阳光明媚、繁华盛开的方向,不懈地奋进……

一名合格教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的结合,吴老师具备了。我很幸运,幸运今生遇到这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他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他对我的影响,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初中毕业的时候,吴老师写了一首《山坡羊·赴考前夕》送给我们全班同学:

大地如茵,

骄阳似火,

蓓蕾朵朵皆待放。

今朝别,

千日处,

谛忆往昔意踌躇,

杯水车薪未能助汝。

进,彼此乐,

退,再而鼓。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吴老师于我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吴老师高尚品德于我的影响,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和成熟,丰富着我的精神和生活。现在,已经赋闲在家的吴老师依然那么伟岸洒脱,除了毛发略显稀疏花白外,三十年的岁月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过多的痕迹。每每见到他的那一刻,慈祥的脸庞永远都挂满着笑容,还是那么侃侃而谈,还是那么神采奕奕。

前年的同学聚会上,七十多岁的吴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份讲话稿,淳朴的话语让每一个同学都很感动,我们跟随他的讲话共同回忆了曾经一起走过的那些岁月。讲完之后,他从随身携带的一个手提袋里拿出一把推剪(手动理发器),高高举过头顶,大声说:“看,这就是当年给你们剃光头用过的推剪!”全场笑声一片……

嘿嘿,可爱的老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