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专题推荐  >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龙头高举扬大旗

——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路径初探

2019年09月22日 19:40:05 编辑:

□ 本报记者 梁瑜

地处文水县的山西大象农牧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养殖户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几年来累计向社会提供肉、蛋鸡鸡苗4亿只、饲料150万吨,累计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余人,集团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催生出多类生产基地和子公司、分公司,产生出源源不断的新增长点。这正是我市农业产业化战略转型的典型示范。

摸清龙头企业底数

针对农产品加工滞后的问题,集中力量抓好龙头加工企业的建设,是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时至今日,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国家级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5户、市级骨干龙头企业99户。发展全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龙头企业49户,其中省级梯次企业7户、市级梯次企业13户、县级梯次企业29户,形成了配置合理的龙头企业阵营,呈现出骨干企业带动明显、中小企业茁壮成长的发展势头。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农副产品整体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受资源禀赋所决定,我市企业绝大部分是以煤炭、建材、冶金等为主的重工业企业,而以食品、饮料等农副产品为主的工业产值不达全部工业产值的4%,在较大的轻工企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也只占总产值7%左右。

加工企业规模小。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多是作坊式企业,规模过小,实力很弱,带动能力和辐射范围小,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一次性加工产品多,多次加工的链条产品少。同时,产品的科技含量很低,老产品多,新产品少,真正称得上名牌产品、拳头产品的加工产品就更少。

企业布局不合理。因过去规划欠科学,造成重复建设、产品脱节、规模小、效益低等问题。据调查,有的县建设了好几个红枣厂,两个紧邻的乡镇就建起四五个玉米淀粉厂。结果是分散了资金投入,影响了效益,加剧了内耗。

加工企业素质低。与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密切相关,一些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加上流动资金紧缺,许多企业处于不稳定状态,很难起到“龙头作用”。

有鉴于此,目前应把大力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作为快速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不遗余力抓紧抓好,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加工能力,要加快速度,按照“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打破所有制、地域限制,实行多种经济成分结合、贸工农结合、区域内外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合资企业一起上,兴办大型龙头企业。

这类企业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是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引擎”,引领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市级骨干龙头企业是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成长型企业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未来,直接连接着广大农户。

但不容否认,目前有的龙头企业仍与农民联系松散。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多数还只是单纯的市场买卖关系,而没有以契约的形式,结成彼此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不少地方号称为“龙头”企业者,其实连“蛇头”“鸡头”也称不上,因为它们根本带不起“身”和”尾”来。

因此,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企业和农户共同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支持龙头企业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深度融合,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这一方面,大象农牧集团同样做出了表率。几年来,他们在这种战略引导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养殖户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累计向社会提供肉、蛋鸡鸡苗4亿只、饲料150万吨、肉鸡产品22万余吨,累计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余人,转化玉米等农作物10万亩。

科学调整发展龙头企业

发展龙头企业,务必坚持积极、稳妥的工作指导思想。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忌一哄而起搞什么“家家户户举龙头”。要从本地的经济实力生产条件、交通条件、人员素质等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在项目确定时真正体现科学决策、讲求效益的原则。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龙头企业。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促其转变机制,增加活力,不断上档次、上等级、上规模,扩大加工能力,延伸加工链条,提高再加工水平。

结合企业结构调整之机,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在其中的比重。新上项目要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作为主攻方向,同时要鼓励乡企中一些产品无出路的非农产品加工企业转产变向,并争取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国有商业企业的闲置资产、基础设施、购销网点,以及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

搞好宏观调控和指导。在充分把握、了解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和产品发展的不同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具体发展规划。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对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的农产品分别实行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要实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项突破,分步推进,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

切实搞好加工项目的选择与建设。要以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建设一些起点高、科技含量高、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