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发展成就巡礼——水利事业:治水安澜泽民生
□ 实习记者 刘丽霞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面对干旱少雨、水土流失的恶劣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吕梁人民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吕梁精神,在坚持不懈治山治水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一项项举措制度应运而生,编织起水资源治理与保护的“安全网”,一座座水库拔地而起,筑牢防洪蓄水的安全屏障,一条条渠道纵横相连,引来汩汩河流,滋润着一方百姓的沃土良田……这片昔日贫瘠的土地在人水和谐的生态水利建设中开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积极创新治水思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加强“饮水、供水、蓄水、节水、保水”的五水工程建设,并逐步推进水利改革,加快信息化建设,塑造现代水利框架……在此基础上,我市的水利事业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从引文入川、龙门引水等引水工程的相继建成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全面铺开,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的稳步推进到市区河道综合治理的不断完善,从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到河湖生态修复与泉域保护的持续加强,吕梁市水利事业的创新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
加强顶层设计,夯实水利发展基础
水利兴则百业兴,水利强则百业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兴水治水战略思想,在水利改革发展蓄力突破的关键时期,2018年3月,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专门赴省水利厅座谈,提出了“水利兴吕”的思路,2018年7月,吕梁市政府与山西省水利厅正式签署了“水利兴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水利发展现状,市水利局组织干部反复讨论研究,形成吕梁水利发展“544”工作思路,即:树立全局一盘棋、围绕中心开展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自觉维护水利形象、廉洁勤政高效,推进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法治水利、数字水利“四大水利”建设,抓好队伍建设保障、科学管理保障、改革创新保障、组织领导保障“四项保障”,并在科学研判全市水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委托水利部水规总院编制完成了吕梁市现代水利发展规划,水土流失治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各类专项规划工作同步完成,完成了全市水利发展的顶层设计。
2017年1月山西省人大批准了《吕梁市柳林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吕梁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市新水源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力实施淤地坝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涉水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水利规划体系逐步完善,编制完成了《吕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吕梁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吕梁市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蔚汾河流域规划》等一系列规划。
此外,全县13个县市均成立了抗旱服务队,水利执法能力逐步增强,水行政执法队伍以打击违法取水、非法采砂、非法占用河道为突破口,多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水利人才队伍逐步优化,专业技术人员占水行政主管部门总人数的比例不断增加,市水利局已达到70%以上,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范围逐步扩大,在水利水保领域涌现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并获得省部级奖项。
坚持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发展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正成为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市水利局紧跟时代步伐,着眼未来发展,构建水利大数据平台,大胆与国内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推进河长制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发运行河长制信息平台。截至目前,纳入管理系统的河长有2424名,目前各级河长上传巡河记录9179条,“巡河周”活动长效机制建立以后,市委书记、市长主动带头参与巡河,截至目前,市县两级河长巡河达1.4万人次,发现问题1187件,整改完成1108件。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逐步开展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全市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及基础信息监测网络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自动监测站点855处,其中:雨量站260处,河流水位站74处,地下水水位水质站138处,工业企业、自来水公司等用水大户水量监测站364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2处,水库、水闸、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厂等重点工程监测站17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已建成市水利局视讯会议系统控制中心及13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依法治水、智慧治水、长效治水的目标初步实现。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我市积极推进农村水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业水价、水利投融资、水利市场化、水管单位体制六项改革任务,其中汾阳列入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建设试点县。依法治水管水,水事秩序日趋规范。2017年,在市人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吕梁市柳林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吕梁市授予立法权以来出台的第一个实体性地方法规,法治水利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水资源、河道、水土保持等监督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全社会爱水、护水意识明显提高。
注重人水和谐,推进生态水利建设
江河安澜,则百姓安居。为了让人民群众远离洪水和干旱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全市累计治理河段长度612.5公里,修筑堤防总长度1378公里,堤防保护人口188.6万人,保护耕地76.6万亩,除涝标准提高到了3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提高到了10到20年一遇,大大提高了行洪除涝能力。立足民生,全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有量达到4804处,323.73万人的饮水安全标准得到改善和提高,工程规模、效益和投资都屡创新高,按照“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政府主导和民间参与相配套”的思路,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297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9%。
在水保生态综合治理工作中,成立了28支由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的水利水保专业队,立足水源管控,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闭一大批城市供水管网覆盖区、地下水超采区、水库供水范围内的自备井,取用地下水的占比由54%减少到38.2%,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助推横泉水库供水管网、太钢汾河水库引水、柏叶口水库、交城龙门供水、临县阳坡水库引水等一系列水资源配置管网建设,吕梁市的地表水开发利用率由22.4%提高到36.1%;通过实行计划用水管理、鼓励和支持用水大户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取水量由71立方米下降到53立方米以下。
波澜壮阔70年,迎风破浪再起航,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全市水利系统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水利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发展要求,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开放前瞻的广阔胸怀、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水利保障,不断谱写我市水利事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