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专题推荐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吕梁发展成就巡礼

吕梁发展成就巡礼——数说吕梁:风雨兼程七十载 乘风破浪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年吕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2019年10月01日 12:45:31 编辑:

□吕梁市统计局

70载风雨历程,70载春华秋实。七十载,吕梁与共和国一同成长。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吕梁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谱写了壮丽的发展篇章。吕梁正阔步向着“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一)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7.7%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175.6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吕梁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2018年,吕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20.3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了175.6倍,总量翻了七番多。70年间,年均增长7.7%。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4倍,年均增长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吕梁伴随着经济总量连续翻番,人均GDP也实现了大幅增长。2018年,吕梁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585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了61.4倍,翻了近六番。70年间,年均增长6%。

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支出保障有力

1949年,吕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281.3万元。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财政“蛋糕”越做越大。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74.8亿元,是1949年的6200多倍,年均增长13.5%。

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9.8亿元,是1949年的18.6万倍,年均增长19.2%。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岁月里,吕梁从一个农业市迈入了工业强市的行列。三次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吕梁的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巨大变革,并且正向着“三二一”的方向发展。

1949年,吕梁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80:10:10,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6.8:40.4:22.8,2018年,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4.2:61.4:34.4。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愈加巩固,服务业地位日渐提升。

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吕梁历届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农业生产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2018年,农业增加值59.5亿元,总量较1949年增加59.4亿元,年均增加0.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了0.4倍,年均增长1.8%。

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22.7万吨,比1949年增长2.7倍,年均增加1.3万吨,年均增长1.9%;肉类总产量达到20.6万吨,比1981年增长9.5倍,年均增长6.6%。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0.6万千瓦,比1955年增长6346倍,年均增长14.9%。农村用电量达99787万千瓦时,比1957年增长了7675.7倍,年均增长15.8%;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7.1万吨,比1978年增长1.25倍,年均增长2.7%。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随着“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的全面推进落实,全市3108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油路)、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住房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扎实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民满意度幸福感稳步提高。

五、工业生产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经过70年的发展,吕梁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焦炭、冶金等传统产业为支撑,铝系、电力、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快速扩张,运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

伴随着吕梁市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张。2018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1188.8万吨,比1949年增长531倍,年均增长9.5%;发电量208.6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136.2倍,年均增长13.1%;生铁445.8万吨,比1958年增长578倍,年均增长11.1%;焦炭2255.6万吨,比1949年增长2450.7倍,年均增长12%;水泥518.4万吨,比1970年增长977.1倍,年均增长15.4%;粗钢373万吨,比1999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19.2%;成品钢材321.3万吨,比1999年增长86.8倍,年均增长26.5%。

近年来,吕梁市坚持加大转型发展不动摇,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战略,铝工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壮大。2018年,全市生产氧化铝1200万吨,占全省比重近六成(59.3%),占全国比重六分之一,比2008年增长95倍,年均增长57.8%。2018年,铝工业增加值10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1.6%,铝工业已经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作为“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之一,我市白酒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白酒产量14.1万千升,占全省比重达84.5%,产量比1978年增长35.1倍,年均增长9.4%;白酒产业增加值7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5%。白酒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

六、第三产业长足发展,贡献能力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决定后,吕梁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内部结构不断改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48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841.7倍,年均增加近7亿元,年均增长10.1%。

七、投资规模稳步扩大,交通事业突飞猛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吕梁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着眼将来,紧紧围绕国家投资政策和产业发展导向,不断推进交通、通信、“三农”、城镇、科教文卫、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470.6亿元,比1950年的17.82万元增长26万多倍,年均增长20.1%。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谐发展。

2018年,全市公路线路里程17347.5公里,比1971年增长5.1倍,年均增加309公里,年均增长3.9%。2018年,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41.1万辆,比1982年增长80.7倍,年均增长13%。民用航空从无到有。2014年通航的吕梁大武机场为支线机场,是继太原、长治、运城、大同之后,山西省第五座民航机场。2018年,吕梁机场民航旅客运输量36.7万人,同比增长33.2%,货物运输量103.2吨,同比增长137.9%,吕梁机场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支线机场。铁路运输长足发展。2018年,吕梁火车站全年累计发送旅客167.8万人次,同比增长6.7%,日发送旅客4700人次以上,客流量稳居太中银全线地级城市榜首。

八、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消费市场日趋繁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吕梁消费市场规模迅速扩张。201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8.6亿元,是1949年的2249倍,年均增长11.8%。

经过70年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积累,全市商品和服务已处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消费市场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居民消费心理趋于成熟,消费行为更加理性。2018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843元,是1949年的783.1倍,年均增长10.1%。

九、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能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吕梁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吕梁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连续翻番;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生存型消费稳步转变为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23元,是1978年的144.5倍,平均每年增加678.3元,年均增长13.2%。

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4元,是1978年的145.7倍,平均每年增加224.3元,年均增长13.3%。

十、人口数量平稳增长,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市人口数量也得到了稳步增加。总人口由1949年134.95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388.5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68万人,年均增长1.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吕梁城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城镇人口由1949年的6.69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196.5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7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4.96%提高到2018年的50.59%,年均提高0.66个百分点。

十一、存贷规模同步扩张,保险事业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吕梁金融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5家大型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3家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以及晋商银行、晋城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企业效益显著提高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金融事业迅速发展,存贷规模同步扩大。20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285.1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1400.9倍,年均递增11.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43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386.5倍,年均递增9%。

随着吕梁经济不断发展,保险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8年,全市保费收入55.6亿元,比2008年增长1.88倍,年均增长11.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6亿元,比2008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8%;寿险保费收入33亿元,比2008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8.8%;意外险保费收入9633万元,比2008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1.3%;健康险保费收入8亿元,比2008年增长29.8倍,年均增长40.9%。

十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吕梁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共同进步的70年。

科技兴市硕果累累。2018年末,全市有8个经济开发区,入区企业566户,其中500强投资企业7户。2018年开发区税收收入86.34亿元,同比增长35%;主营业务收入1033.75亿元,同比增长18%。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2018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2.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8.9%,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学前教育、小学、初中、特殊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52.7万人。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2018年末,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8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3114个。年末全市共有广播电视台13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1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5.59%,电视人口覆盖率99.47%,有线电视用户24.08万户。

卫生事业长足进步。2018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690个,比1949年末增长520.1倍,年均增长9.5%;卫生技术人员16956人,比1949年末增长20.9倍,年均增长4.6%。

体育事业焕发生机。2018年末,全市有体育场7个、体育馆3个。全年全市体彩销售2.38亿元。

园林建设成绩显著。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吕梁市加大对园林绿化的投入,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相继建成了三川河景区、水西生态园、莲花池公园、凤山公园、世纪广场、市民广场、火车站站前广场、永宁小游园、城南工业主题公园、离石森林公园以及新区如意湖、吉祥湖、知春湖公园等园林景观,生态园林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吕梁市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2018年,市区优良天气数达到250天,比上年增加5天,全省排名第二;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6.26,全省排名第五。

七十载物转星移,七十载如歌岁月;七十载砥砺奋进,七十载春华秋实。一串串数字,一组组图表,客观展现了70年来吕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激励我们更加发愤图强,担当作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吕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英雄的吕梁人民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社会事业进步,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文明美丽和谐吕梁而努力奋斗!一个崭新的吕梁必将崛起在三晋大地上!

执笔冯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