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头条

幸福之花手自栽

——临县罗家山村创新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10月08日 09:28:39 编辑: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青壮劳力大都外出谋生、枣贱伤农让红枣满枝也无人愿摘、高居的贫困率、不足百人的留村村民守着1300亩的薄收农田……

按照常见的发展轨迹,地处偏远的罗家山村逃不开乡村凋敝的命运。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该村却在帮扶单位和上级的支持下,通过整合资源,鼓舞干劲、创新模式,在推进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出了“党员引领、全民参股、盘活资源、共同富裕”的“罗家山模式”,公式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成立红枣专业合作社

发展有了新支撑

“罗家山光景不好,穷日子只能一天天苦熬,汗珠子摔八瓣啥也得不到,吃饱了糊糊圪蹴在墙根唠。”一首秧歌道尽了罗家山曾经的窘迫。

罗家山村位于临县三交镇西南部,是三交镇史家洼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村内山峁相连,沟壑交错,地少且瘦。全村205户560人,其中贫困户36户108人。村里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长期驻村人员不足百人。村里1300亩基本农田中,以红枣林、核桃林为主。和周边十里八乡的其他村一样,沟沟里种枣,坡坡上放羊,是该村多少年的生活轨迹。2014年,建档立卡时,该村185户,贫困户就有62户。

2018年初,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三晋都市报社和三交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在临县农经服务中心的指导下,罗家山村外出奋斗多年、小有积累的张福荣、张艳兵等能人以村民拥有的枣树林面积为基数入股,牵头成立了核心社员股份制模式运营的“临县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本着统筹财政资金、众筹社会资本、盘活农村资源的目的,确立了“社员股+统筹股+众筹股”的股份组成方式,明确社员股占合作社总股份比例60%、统筹股占合作社总股份比例15%、众筹股占总股份比例25%的股权分配办法。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吸收几位从罗家山走出去的在外工作人员,筹集资金93750元,以众筹股的形式,投资到合作社,从而解决了合作社启动资金问题。目前,罗家山村包括全部贫困户在内,全村98%的村民加入了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建起来了,经营模式也得变。2018年7月16日,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三晋都市报社的支持下,罗家山红枣树认领活动在山西日报一楼多功能会议室启动;8月18日,由山西省驻京办名优中心牵头,在北京山西名优产品展厅为罗家山举办了红枣树认领活动。罗家山村的枣树,通过网络,网友可以花300元认购一棵,同时获得20斤红枣和一罐枣芽茶,如果愿意还可以亲自采摘。仅2018年,就对外认领红枣树700余棵,共收益21万余元,解决了罗家山红枣产业合作社运作经费困难问题。

积极开展合纵连横

实现“强筋健体”

2018年,通过“党员引领、全民参股、盘活资源、共同富裕”的“罗家山模式”,罗家山人获得了斐然成就,也坚定了发展的信心。但是罗家山人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小山村要长远发展,必须要有支柱性产业支撑,罗家山的支撑产业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从当地特有资源着手,整合可利用资源,将其打造成品牌化产品,走高端化发展道路。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多渠道拓宽业务、引进资源,与山西荣芝商贸有限公司、山西青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晋小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吕梁晋绥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山西罗家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洽商,于2019年1月正式组建成立了有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全资子公司参股的山西罗家山农林牧集团有限公司,并且明确,罗家山农林牧集团所属各子公司均拿出10%的股份给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持有,以资源股的形式支持罗家山的建设。

为了使合作社能够健康发展,2018年9月,该村红枣专业合作社设立了种养管护队、植树造林队、基建工程队、农产品加工队、休闲农业开发中心,不仅解决了合作社的用工问题,更让干劲高涨的村民们找回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2019年红枣林精心管护面积维持现有600亩不变,但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崇尚科学,把600亩红枣林打造成全市一流的示范园区。植树造林队、基建工程队、农产品加工队也将依托吕梁晋绥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罗家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向外拓展承揽植树造林、土地开发、建筑施工工程、小杂粮加工等业务。成立枣芽茶厂、挂面厂、酿造厂;配合山西青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做好谷物、高粱及其它具有代表吕梁地域意义的小杂粮的实验种植。休闲农业开发中心将整合全村资源,策划、拓展休闲农业项目,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务。” 罗家山农林牧集团董事长、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总顾问张福荣介绍。

完善村内基础设施

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全年共投工6000余个,社员通过出工补助收益47万余元,在家贫困户平均每户收益8000余元,全村人均收入已近5000元,极大地带动了群众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也帮助贫困人口突破了增收的瓶颈。

随着村内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开始摆上议事日程,以前不敢想的事也逐渐成为了身边的现实。

从去年开始,村内组成“孝心基金”,老人们的子女每年交上2000—2500元,县财政和慈善总会按比例补贴400—500元,一季度一发,老人们手中见了活钱。“娃娃们都孝顺,交这个钱都交得可欢了。”73岁的村民赵管伶说。

2019年,罗家山村在原社员食堂的基础上,创办了“合作养老”食堂,以探索解决空巢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早晚都可以免费在合作养老食堂吃饭。 “外村人可羡慕俺们,都说俺们村里的老人有福呢。”

村内那条盘旋在连绵山梁上的崎岖的羊肠小道也终于成为了被改造的对象。每到深冬大雪封山,这条路就成了村民们的梦魇,村里的人出不去,村外的人进不来。但是苦于力量微薄,一直没敢打这条小路的主意。“村里正谋划发展红枣加工、乡村旅游,路不通可不行。”张福荣介绍,“镇里支持40万元,在外打拼的老乡筹集一部分,钱的问题就解决了,工程顺利开工。目前工程已近收尾阶段,再过些日子,村民久盼的柏油路就能通车,大巴车能直接开到村里了。”

同时,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利用村内废弃古旧民居,打造了6个古农居文化小院,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分别布置为民俗文化院、农耕文化院、居家文化院、工匠文化院、红枣文化院、枣木家具摆件文化院;利用闲置砖窑民居,打造了2院(8孔窑洞)标准化民宿客房,开设1处农家乐餐馆;结合村内民俗、乡村旅游等项目,组织罗家山大唢呐和大秧歌表演,积极打造罗家山村为唢呐文化村。

“当前的一些成绩,虽然在罗家山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从一个村庄的长远发展来说,这只是迈开振兴之路的第一步,将来的发展走向、产业选择、营销模式、村庄管理等等,都需要严谨的规划与认真的实施。尤其是规划方面,需要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需要走出去多方考察,然后结合地方实际,进行合理布局。”张福荣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