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文艺

◇读万卷书

他在寻觅什么?

——读《走进骨脊山》有感

2020年04月12日 10:02:13 编辑:

□ 梁镇川

他,身材魁伟,浓眉大眼,过早谢顶的额头,广阔闪亮,眉宇间闪烁着睿智华采,憨厚的嘴角时常荡漾着永不消失的微笑。见面握手,总是厚敦有力的大手,紧紧握着,随即左手压了上来,不住摇动,使人顿觉热情真诚,情趣怡然。

他,就《走进骨脊山》一书的作者——高迎新先生。

高迎新从小生长在长江边,长大插队工作在黄河岸。长江、黄河成了维系他一生的“母亲河”。黄河成了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他说,几十年来,一直围绕着黄河上上下下,西越东进,绕来绕去,总在它身边徘徊、寻觅、感悟。

我最感兴趣的是“寻觅”二字。这两个看似简单、细想却能看到他步履不停、跋山涉水的字眼儿,引发了我的深思:他在孜孜不倦地苦苦寻觅什么呢?

他在寻觅令人振奋的巍巍吕梁山脉之魂。

他告诉我们,吕梁山又叫骨脊山。万历37年《汾州府志》载:“吕梁山,一名骨脊山,在州治东北100里,与交城县接壤,禹治水经于此。”为了考证这段文字记载,他专程登山考察,在方山县峪口镇下昔村,只见与北武当山相对,一座峰峦起伏,山势雄伟,高耸入云的黑黛色大山映入眼帘,这便是骨脊山。他考究“骨脊”其名,“两口相串的象形意,吕梁之意大抵由此而来”;又在《水经注》中,找到郦道元的著述:“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窿居中,依然为天地之骨脊焉!”这不正是吕梁精神、吕梁山之魂的形象写照吗!

他在寻觅滔滔黄河的千古之谜。

在《汾州府志》中他看到,“禹治水经于此”;在《永宁州志》中又看到,“大禹治水始此”。一“经”一“始”,差别何其大也!况且,黄河水再泛滥,也不会“河出孟门之上”。为了解开这个千古之谜,他几次下柳林,走孟门,终于在柳林南山寺后面找到了“禹王石”。从《汾州府志》“隋孟门关,地甚险固,洪涛水泛滥也”,《水经注》“河水南出孟门山,与龙门相对”的记载中,惊异地发现,这里所说的龙门,不就是今天所说的蛟龙壁吗?于是,他推断,大禹治水的故事绝不是神话。在孟门下游有一处叫“蛟龙壁”的巨石峭壁,远古黄河洪涛流到这里就被“蛟龙壁”挡住去路,便四处泛流,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一遇洪水暴涨,就泛滥成灾。大禹就在这里开始了他数十年的治水生涯。他变堵为疏,凿开蛟龙壁,放水南下。

他在寻觅遍布于吕梁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之珍。

他游历交口云梦山,寻觅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在“龙泉洞”设堂施教处;他游历交城孝文山,拜谒“孝文庙”,感受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太后守孝绝食三日的大孝情怀;他曾踏上漫漫黄芦岭,寻觅荒草凄凄的晋商古道;寻觅作为“永宁州东界”的关隘要塞;寻觅遍布黄芦岭的关隘、寨堡、候馆、巡检司,以及与它相连的吴城驿、岭底铺、向阳铺、金锁关、三十里桃花洞等等。

翻阅他的著作,可以说是阅奇览圣,步景移芳,美不胜收,感慨万千。于是,不禁进而追问,高迎新先生几十年来游历吕梁的名山大川,孜孜不倦地苦苦寻觅,究竟为了什么?是为游山玩水,猎奇消遣吗?是为怀古幽思,寄托情怀吗?是为淘宝掬玉,审美怡情吗?是的,这些因素都在他的意趣情愫之中。但更为高远的目的,在《关于离石文化品牌的思考》《试论吕梁市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吕梁寺观文化浅析及旅游开发攻略》等论文中,找到了答案。他是在不遗余力地挖掘、抢救、整理、丰富吕梁文化,从而为开发离石乃至吕梁的文化旅游产业,献计献策,提供方略。

在《云梦山传奇》的结尾,他不无痛惜地写道:云梦山“犹如一个埋在深山无人问津的金矿,犹如一位温柔美丽、饱含温情的深闺怨妇,寂寞而冷落地藏在大山深处、实在令人惋叹。是啊,云梦山,你什么时候让浩瀚的远古文化在这里变得清澈流畅、波澜起伏,使自己变得闻名遐迩,变得令人流连忘返呢?”

这是对云梦山历史声誉和人文价值的无限惋惜!

这是对云梦山以及吕梁诸多古迹遗址,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殷切期盼!

这是一个文化学者发自内心的、对吕梁文旅事业的责任担当和热切呼唤!

这一切,皆源于他的爱,源于他对这方山水的真挚情感,源于他对这片热土的深深眷恋。正如他说的,“每一次远行都是一次寻觅和历练。这是一种艰难的跋涉,一种倾心的写作,当然,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为了这片我眷恋着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