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六百里黄河看巨变

后北会村:唱响新时代走西口

2020年06月04日 11:52:02 编辑:

开栏语
   保护黄河生态是神圣使命,是重大的政治责任。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与学习贯彻“三篇光辉文献”结合起来,一体学习、一体贯彻,不断加快黄河沿岸绿化,加快沿黄公路建设,竭力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乡村文化旅游线,依托黄河丰富的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加快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步伐。

为充分展现我市在黄河生态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喜人成就,日前,吕梁日报社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牢记嘱托乘势而上 六百里黄河看巨变”大型采风采访活动,按照黄河流向,从兴县瓦塘镇后北会村开始,直至石楼前山乡后北头村出境,用饱含深情的笔墨、镜头,以及现代传媒手段,全方位深入展现黄河流经吕梁的292公里沿岸的自然地理、风物人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讲好新时代吕梁脱贫攻坚决战完胜、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今日起,本报推出《牢记嘱托乘势而上 六百里黄河看巨变》专栏,多角度展现黄河沿线的喜人变化,以及吕梁儿女打赢脱贫攻坚战、守护黄河生态、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和信心。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养育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万里母亲河,自兴县瓦塘镇西北后北会村入吕梁境,流经292公里,经兴县、临县、柳林、石楼,在这里,黄河将最大的恩宠赋予吕梁,黄河滩边的庄稼汉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让这片荒芜的土地披上绿装,在昔日干涸的河滩耕出万亩良田。

日前,吕梁日报社“黄河行” 第一采访组来到兴县,沿黄河一路行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再次感知母亲河的温度,见证黄河岸边百姓生活的巨大变迁,捕捉那些寻常生活中的幸福。

悠悠黄河水,见证着后北会村的变迁

时节虽已是春季,但沉睡了一冬的吕梁黄河滩,似乎还没有完全醒过来。万亩枣树林还未抽芽吐绿,千山万壑看上去依然荒凉苍郁。

从兴县县城出发,经沿黄公路驱车一个半小时,记者一行到达兴县最西北的自然村——牛家洼。

黄河水静静地流淌,阳光洒满了牛家洼的角角落落,村头,几户村民正忙着盖新房,干累了的老乡蹲坐在河滩边抽一口烟,唠着闲话歇脚……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在记者到来之前,一切是那般宁静祥和。

“现在正值沿黄公路修建,是最不好走的时候。大老远的,一路颠簸坏了吧。”瓦塘镇包村干部郭三峰见到记者一行,话语中还带着些许内疚。

在郭三峰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后北会村西临陕西府谷县,北接忻州保德县,山山围重,是个历史悠久的自然贫困村落。后北会总人口532人,常住人口只有87人,多是60岁以上老人。3000亩耕地大都分布在山梁沟壑之间,现在大都已经退耕还林。

“这地儿以前穷得很嘞。”攀谈之间,不少村民也围聚过来“凑热闹”。老乡们说:“以前说我们这个地方穷,是怎么个穷法?老辈的歌谣唱的好:一亩田不打半石粮,一年辛劳肚难圆;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铺糜穰来枕砖头,仔细谋算没活头。山药圪蛋黄米汤,天爷爷逼在这路上……”

口口相传的民谣,形象展现了这里的地瘠与民贫,也说明兴县脱贫摘帽任务之艰巨。2014年,后北会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户300人,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发生率53.7%。

然而,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这彻底成为了历史。包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针对后北会的实际,制定了精准脱贫的总体思路:落实好政策性保障,夯实基层组织、基本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发展第三产业带动村民稳步增收,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劳务输出。

“现在的后北会,通村公路实现硬化,饮用水安全达标,贫困户、非贫困户住房有了保障,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所有符合农村低保标准的人口应保尽保,60岁以上的贫困人口全部按月领到了养老金。针对后北会的地理条件,我们以发展红枣、小杂粮种植为主的主导产业,人均收入5300多元,村集体光伏收入41000多元,现在整村脱了贫。”村支部书记刘引平对记者说。

黄河滩上的铁杆庄稼, 诉说着不朽与传奇

黄河滩上,延绵万余亩的红枣树,老树虬枝,苍劲挺拔,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的不朽和传奇。黄河滩边的枣树,被百姓们称为“铁杆庄稼”,只因它们对生长环境要求简单,土壤肥料不足也能自然生长,照样开花结果,产量年年充足。这是黄河的馈赠,更是黄河岸边的精与魂。

“沟壑梁峁斜角角,十年九旱干巴巴,种庄稼没法法,栽上枣树十拿拿。老话说得好,一棵枣树养活三代人。打我记事起,就知道我们这里祖祖辈辈靠种植枣树为生。”后北会村的老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枣农出身,靠着种枣,孩子们上得起学,跳的出农门,足以见红枣对于黄河滩边的百姓们的重要性。

说起这里的红枣,村民们津津乐道:聚宝盆似的地形使这里早春升温快,日照充足、空气清新,再加上波涛滚滚,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日夜滋养,这里的红枣长势很旺。到了秋季,红枣成熟之时,这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极其有利于糖分和风味物质的转化,再加上方圆百里又无任何工厂矿业,不上任何化肥,基本上不喷洒任何农药,后北会滩枣肉厚核小,味醇色美,含糖量高,是一等一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来尝尝我家的枣哟,个头大,又香又甜,好吃着了。”说话间,老乡就搬出两大盆子红枣让大家伙品尝。每年秋季红枣成熟时节,总有人慕名前来收购,加上邻村裴家津有一个红枣加工厂,基本解决了村民们红枣销路问题。去年,后北会的红枣卖到了1.2元一斤。

“后北会的山只有一层薄薄的土层,种粮食,没收成。”后北会的村干部说。不种粮食,种什么好呢?3000亩耕地,退耕还林2160亩后,剩余的耕地用来种植小杂粮,劳作不辛苦,收益也十分可观,适合村内常住的老人们耕作。“老汉我说句心里话,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我们这样的庄稼汉才能过上现在的好生活。”66岁的辛三旺乐呵呵地说。

后北会的乡亲们,唱响新时代的走西口

夜幕降临,站在后北会的山梁上远眺,身后的黄河水浩浩汤汤,北边的保德县灯火辉煌。

“后北会人有经商的头脑,开饭店、下煤矿、做旅游、搞培训,如今村里500口人,有300多口都有车有房。”村支书刘引平对记者说。每年春节一过,后北会村的大部分年轻人已经起身,前往保德、神木、鄂尔多斯东胜,开始了一年的营生。勤劳的后北会人,在外闯路子、换脑子、挣票子,同时也谱写了一曲现代“走西口”的新曲子。为了让大家在外留得住,挣得多,村里还组织了致富技能培训班,逐渐让劳务输出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70岁的辛底旺,今年过得格外舒心。五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在儿女的帮助下,去年盖起了崭新的二层楼。受疫情的影响,在保德做水暖生意的大儿子辛俊至今还未动身:“父母年纪大了,去年接了好几次,都不愿跟上我们到城里。这不,去年我们兄弟几个一块帮爸妈修了新房,今年,我再帮着把院墙砌起来,把地里的农活干了,然后安安心心地去保德。”

“可惜了我山上那几眼石窑洞。”辛底旺婆姨插话说。“您快别可惜了,复垦了你的土地,国家不是给你补偿了6万多。”一旁的老乡搭话。“是了,别听老婆子瞎说,国家的政策好着呢!” 谈笑间,辛底旺掩饰不住的自豪和满足。

“老年人在村里有收入,年轻人在外有奔头。通过精准扶贫,我们实现了让务工者安心,留守者放心。”驻村第一书记段怀林这样说。如今的走西口,唱出的再也不是艰辛与悲凉,而是一部响遏行云、砥砺奋进新时代的交响曲。任岁月流逝,黄河滩这片热土上的儿女,勇往直前地谱写着激昂雄壮、众志成城战穷魔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