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六百里黄河看巨变

郝瑞军:信息化养殖“弄潮儿”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2020年06月08日 10:00:43 编辑:

“人们曾经以采集食物为生,而如今他们要重新以采集信息为生,尽管这件事看起来很不可思议。”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对正在到来的信息时代评论道。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半个多世纪的汹涌澎湃,信息化浪潮终于席卷全球,连住在黄河岸边的村民们,也有机会站在其中的几朵浪花上随之起舞。

“现在的信息化技术太厉害了,在手机上几乎都能干。”4月28日下午,在临县八堡乡八堡村,39岁的郝瑞军把自己的手机伸到记者面前,手指拨弄着屏幕,不住地跟记者感慨。

在微信上,他仅养羊相关的群就参加了近十个。正大饲料群、临县西部贩羊交流群、八堡养羊交流群、兔坂养羊交流群、克虎养羊交流群、佳县养羊交流群,只要觉得有用他就想方设法加入进去。直播兴起后,还关注了几个养羊达人的快手号。

“微信群里有兽医信息、防疫信息、饲料信息和全国各地羊市行情,连广州市场当天的行情,都可以实时掌握。”郝瑞军指着一个个不断提示有新消息的微信群介绍。

郝瑞军身材高瘦,脸庞黝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是一个典型的黄河汉子。2013年4月,他与五户村民共同成立临县瑞民源养殖专业合作社,担任理事长。彼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起步不久。此前十年,一直在沈阳、长沙等地从事红枣生意的经历,不仅让他“买了小车,盖了新房”,也培养了他敏锐的市场嗅觉,让他深刻理解市场信息的重要性。

2013年、2014年市场行情不好,一只进价五六百元的羊,喂养几个月只能卖到700多元。就在艰难的开局里,郝瑞军却逐渐摸索到了信息时代的大门。防疫是养羊的重点,一开始合作社依靠县畜牧局专家的技术指导,后来郝瑞军去山西农大参加了两次培训,再后来,通过各种微信群里技术人员的指导和不断实践,“门外汉”已经不知不觉间升级成养羊行家。

“每批羊打3次疫苗、杀2次虫,每半个月消毒一次。对于羊群的疾病还是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白天喂饲料的时候要多注意,晚上10点羊群休息时也要观察,发现问题马上隔离。每出栏一批,羊粪清理一遍,生石灰一撒,确保羊舍安全。”郝瑞军熟练地总结道。现在,合作社大部分的技术问题他都可以轻松应对,甚至已是附近小有名气的养羊专家,经常有人向他请教。“克虎有个朋友,不听我的指导,发现问题没有及时隔离,结果损失了100多只羊。”郝瑞军告诉记者。

2015年开始,市场开始回暖,郝瑞军的合作社熬过了羊市的寒冬。2016年,43万元产业扶贫资金进入合作社,股东也增至32户,有20户贫困户,除了贫困户分红,每年合作社还要给村里3万多元,用于村集体经济破零。到2018年冬天,他一次出手200只羊,买进时仅320元一只的绵山羊,已涨到1700多元,翻了几个跟头。

“现在有400多只山羊,进来40多天了,6月底,全部可以出栏,到时再进300多只,赶10月中旬又能出栏,然后再进四五百只,一年至少出栏1000只。”郝瑞军指着羊舍里的羊群熟稔地盘算着,“每只山羊进价1450元,人工加饲料四个月大概需要350元,可以取绒150元,长到100斤左右出售,按现在的市场行情,一只羊赚350元。”

去年一年,合作社出栏超过1000只羊,卖了200万元左右,挣了近30万元。今年正月,又出栏400多只。受疫情影响,小羊羔买不回来,合作社被迫停了近两个月,让他有点着急。“哪儿的羊最便宜,现在我都随时掌握,原来跟宁夏的商家商量好价格,一只60斤的羊1200元,结果全都回不来,只能去内蒙古东胜买高价羊,一只1450元,买了320只。”郝瑞军无奈地说。

虽然受到疫情冲击,郝瑞军仍然对未来充满期待,通过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他相信,只要信息在手,按现在的行情,“一只羊赚300元,稳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