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专题推荐  > 六百里黄河看巨变

前青塘村:乡村旅游让古村落焕发新光彩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2020年06月10日 11:56:57 编辑:

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样在路上。见惯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很多人就想感受一下浓厚的乡村气息。位于临县城南8公里处的安业乡前青塘村,就是一处让人身体和心灵都能放松休憩的地方。

前青塘村地处湫川腹地最平坦宽广的黄河支流——湫水河西岸。这里依山面水,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每逢夏季,前青塘村周边芦苇连片成林,农田尽为水浇地,还有鱼塘近百亩。这样的景色,在位于黄土高原山区的临县非常罕见。

坐在村子大鱼塘农家乐的凉亭下,第一书记张林峰介绍起了青塘村的历史。青塘村原名青上村,光绪元年,山洪暴发,湫川山洪从临县上川直冲下来,致使青塘河由东向西冲击青上村,大洪水在村中冲出一股清泉来,雨过天晴,池塘水清澈如镜,水中鱼儿嬉戏,塘边芦苇丛生,鸟儿欢唱。池塘周边百亩土地得到池塘水灌溉,村民种上稻谷,这里成了一个鱼米之乡。从此,北方人吃上了大米,过上了江南水乡生活。青上村民把泉眼称为“海眼”,把村庄名字改为青塘村。再后来,青塘村分成了前青塘和后青塘。

“吕梁山上鱼米乡,不信你来前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青青芦苇荡,深深海眼亮,悠悠粽飘香,家家奔小康!”张林峰说,市委书记李正印在前青塘即兴所作的这两首诗,如今成为了又一张“青塘名片”,在村里已是朗朗上口,老少皆知。来临县观光赏景的游客,必定会把前青塘作为必去之地。

端午将至,粽子飘香,前青塘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在经过大棚采摘、参观古建筑群、泛舟鱼塘、品尝粽子等一系列的乡村旅游项目后,游客们提着大包小包的粽子,尽兴而归。

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大鱼塘农家乐的负责人刘文启一脸满足。

刘文启经营的农家乐紧挨鱼塘而建,农家乐房顶用村子生产的苇叶铺设,外形美观大方,平整细密,为农家乐增添不少田园乡村的气息。坐在里面,微风习习,清凉舒适,别有情趣。

张林峰说,现在的前青塘村,发展的是旅游产业,赢利的是粽子产业。的确,在大鱼塘的农家乐饭店里,最抢手的还是粽子。

受疫情影响,今年春天,大鱼塘农家乐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刘文启想,干脆利用农家乐的空间,让游客品尝一下青塘粽子。说干就干,第一天,刘文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雇人手工加工了135个粽子,没想到几个小时内便一售而空,第二天刘文启将粽子增加到300个,随后是500个 、1000个……几乎每天,粽子都会卖个精光。

来鱼塘的人,除了临县本地人,有的还专门从柳林、离石、方山等地跑过来。“最近一个月以来,我光卖粽子就赚了十几万元。”随着粽子的热销和游客的增多,农家乐室内的临时作坊逐渐赶不上需求,刘文启又在农家乐旁边临时修建了移动房来加工粽子。刘文启说,这些年村民们日子越过越好,都是沾了前青塘发展乡村旅游的光了。

此言此语,62岁的村民李根保感同身受。李根保原来是前青塘村的贫困户,2017年,李根保重操旧业,做起了磨小石磨的生意。伴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升温,李根保的小石磨系列产品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为了村里开发传统产业打造的青塘粽子、青塘芦苇系列工艺品、青塘小石磨系列产品“三大宝”之一,远销全国各地。“依靠磨小石磨,我每年销售收入有六七万元,真正走上了致富路!”李根保说。

“我们村的旅游产业眼看着发展起来了,村里的大鱼塘已扩大规模,新修建的水上乐园也计划在端午节前后投入使用,现在来我们村旅游的游客每天已经达到一万人。”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贵顺说,预计明年前青塘村在乡村旅游和其他产业上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

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明清建筑、优质的农副产品以及难忘的革命历史……人们都说,前青塘看似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旅游“宝藏”。基于这些优势,近年来,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前青塘村的扶持力度,先后投资近3000万元实施了30多项开发建设保护工程,修缮恢复了120多处明清古建筑和元代奉天寺,并启动建设红色纪念馆、民俗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800亩果林采摘园,建成占地10余亩的文化广场;同时大力开发芦苇产业,组织村民赴河北白洋淀进行考察,引进河北白洋淀的苇系列工艺品技术,并对村民进行芦苇系列工艺品技术培训;连续举办了五届青塘“粽叶香”民俗文化节,吸引了海内外数万名游客来到前青塘村观光旅游,前青塘这个历史文化名村再次向人们展示了它独有的魅力,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望不穿的芦苇荡,游不遍的大鱼塘,走不尽的古街道,闻不够的稻花香”。如今,前青塘村以“古村落活化之路与发展模式”为主题,保护与发展并举,着力打造中国特色古村落旅游胜地。这个原本“藏在山中人未识”的小山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在乡村旅游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