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浅谈小小说写作与欣赏

□ 梁大智

首先让我们知道一下什么是小小说?小小说,又名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或极短篇小说,是英文Flash Fiction的直译,原为短篇小说的分支,是顺应现代人繁忙生活而发展成一种篇幅短小的小说。小小说和一般小说一样重视场景、个人形象、人物心理、叙事节奏。

当然,小小说的名称很多,字数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新浪网站曾经的“微小说大赛”(有人称之为“新浪微小说”)定义是140字以内的小小说;小小说作家网倡导的“蚂蚁小说”、国内一些出版机构和东南亚一带国家所说的“闪小说”也可以说是“百字小说”,一般在400-600字;小小说的名称就更多了,有手机小说、短信小说、超微小说、轻小说、袖珍小说、一滴泉小说、一分钟小说、瞬间小说、镜头小说等等。《山西农民报》曾开辟过“一袋烟小说”,我的第一篇小小说就发表在《山西农民报》的“一袋烟小说”专栏上。

对于小小说的字数一般是一千五百字左右,也有的讲是在千字以内,还有的学者认为两千字左右的也算是小小说。根据多本专门刊登小小说的杂志投稿要求,相对规范的字数要求已经约定俗成了,就是在1500字左右。

我们一般用1500字左右的篇幅描叙一个小小说的核心细节或故事梗概,会让读者有一种文学性审美阅读和情感共鸣。字数少的可以称一分钟的“浅阅读”说故事,而达到千字左右到1500字的,可以是五分钟的“深阅读”看故事。

小小说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一是大众化,适应了大众生活节奏加快的状况下的文化需求;二是多元化,适应了读者众多趣味的需求;三是平等化,少有的说教易于大众接受;四是平民化,贴近生活易读易懂。

随着小小说的发展,小小说越来越成为一种“平民艺术”,小小说界提出这个观点是基于小小说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单纯易懂;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贴近生活;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微言大义。的确,小小说创作必须面向平民大众,艺术地反映大众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理诉求。抓住了平民这个最大的受众,也就抓住了小小说的未来。

说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并不是说它容易写,其实是“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小小说常常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点,一个场景。它往往是作者观察到的某个镜头,听到的一句话、一件事,而灵光一闪,迸发出灵感火花的产物。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既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又不失深刻幽默。它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东西,能给人以愉悦、放松和人生的思考与启迪。

小小说的教育意义就在于,正视人生,洞悉人类困境,匡正和改造社会,张扬人性的美与善,使人类前进的步伐更加坚定。

小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小、新、巧、奇。小小说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

说它“小”,是指篇幅短小、取材小、入题角度小。正因为“小”,所以小小说一般选材精粹,语言凝练。美国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过一篇小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全篇仅25字,却非常别致、有味,被誉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优秀的小小说是智慧的浓缩,精髓的凝聚,精华的提炼,它有着轻捷灵便,单纯通脱的文体优势,为现代人带来时尚性的阅读快感。

说它“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每一篇都能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创新,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对美、丑、崇高、卑下、悲、喜等,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充满智慧的诗意、哲理、人物、情节来传达价值观。在创新中提高小小说的立意质量,追求精品意识,让小小说的智慧凝练和表达在价值观上,体现在深刻的思想内涵里。

说它“巧”,是指结构精巧、严密。创作小小说,特别要在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力求使时间、场所、人物尽可能地压缩、集中,情节尽可能简单。小小说构思是非常注重技巧的。托尔斯泰早在100多年前就说过:“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学校。”有人总结了十种小小说写作的常用技巧:1、“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3、“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4、“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5、“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6、“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7、“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8、“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9、“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1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其实,除此之外还有释悬反转法、留白法、幽默法、尴尬法、象征法等等。我觉得这些都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生搬硬套。每个作家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娴熟的叙述技巧,每篇小小说也有自己的主题定位和创作特色,走自己的路才有自己的风格。

说它“奇”,是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许多优秀的小小说常常在结尾处出奇制胜,使人拍案叫绝。小小说结尾画龙点睛,百喻一讽,曲终奏雅;铺垫于前,四面埋伏,最后出彩。西方人有句话“把艺术的打击放在最后”就是这个道理。我觉得一篇小小说成功与否,结尾非常重要。奇就是要奇在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一个故事能构思出一个奇特的结尾,让读者回味无穷,说明这个故事就有了趣味性,也就会有可读性。让我印象最深的两篇经典作品是莫泊桑的《项链》和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虽然严格说字数已经超过小小说范畴,但这种“奇”是让人刻骨铭心的。当然,现在有人提出小小说创作要走出“崇拜结尾”的怪圈。任何事物都是在继承中求创新,创新中求发展。我们应该在积淀和探索中,拓宽作品的创新之路。比如:诗情画意的,抒写灵性表达潜意识和奥妙心理的,饱含深情写实的,想象夸张怪诞超现实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小小说创作也不例外。结合我写过的一些小小说,我想谈谈在小小说创作中,要遵循的几个规则:

1、要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曲折的命运、剧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我投了它一票》(《短篇小说》2001年第6期)中的豪爽粗俗的乡镇干部蕾,《王老六和他的半亩玉米地》(《延安文学》2001年第1期)中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老农王老六,《老精头》(《山西农民报》1984年7月10日)中“精”出小电影的靳老五,在人们挤烂窗户玻璃时却表现出农民的“大度”,以及《爱喝酒的男人》(《短小说》2001年第8期)中的特爱喝酒的山娃,《秧歌刘》(《荷花》2001年第3期)中诙谐幽默的秧歌刘,这些就是用独特的性格,来塑造人物形象。

2、选材要以小见大。小小说要想用最少的信息展示丰富的内容,构思时须选准角度,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野生王八》(《红豆》2001年第3期,《小小说选刊》2001年第17期选载)写的是给上级领导送王八的事,反映的是官场勾心斗角的潜规则;《白条》(《草原文艺》2001年第7期)写的是县长走访农户,镇长村长都说没有给农民打白条现象,老农民却拿出张白条给县长看,并说这不是白条,上面写着字呢。反映的是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实变味的情况。《刘老爹的酒文化》(《短篇小说》2001年第6期)写刘老爹爱喝酒,儿子宝根随着从乡长、县长到市长的升迁,给刘老爹的酒的档次也提升了,可刘老爹却越喝越喝不出滋味了,他那喝酒的酒文化也没有了。从一瓶酒的变迁,看老百姓对官场腐败的痛恨。

3、情节要有吸引力。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情节曲折新奇;能突破思维定势,给读者以惊异感,才能增添作品的魁力。《飘落的风衣》(《百花园》2000年第9期,《短篇小说选刊》2000年第11期选载)写雪儿鼓励独身的网友找情人,结果网友真找了个情人,还在网上给雪儿“汇报”,雪儿突然发现,这情人就是自己的老公。《香甜的嫩玉米》(《百花园》2000年12期,《微型小说精选》2001年第5期选载)检察院说老板牛大楞坦白送过王处长2万元钱,可王处长从来没有收过牛的钱。牛要审批个项目,是找过自己,可项目不符合要求并没有给他批。最后小学韩校长给王处长送来一蛇皮袋嫩玉米和一份感谢信,曾经韩校长因为修缮校舍的事找过王处长,王处长顺手把牛大楞放下的一条烟送给韩校长,韩校长发现烟里有2万元钱就修了学校。《错位接待》(《幽默大王》2001年第4期)说乡镇为接待外商去县城订高档饭菜,结果车坏在半路。外商端着一碗碗“刀削面”赞不绝口,翻译说相邻的乡镇山珍海味摆了一桌,让外商说了句“中国有句古话‘成由勤俭败由奢’”。等外商满意地走后,摇摇晃晃的破车回来了。

4、结尾要新奇含蓄。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结尾的精髓在于文有尽而意无穷。在学写小小说时,对结尾一定要慎重考虑。这里提示两种方法:一是借助神态描写、环境描写,从侧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突出作品的主题。二是以解决矛盾、解开悬念来收篇。《体验王八》(《小小说俱乐部》2000年第7期)写为品尝王八,各地纷纷来甲鱼养殖场参观,村里实在招架不住,一天县长要带兄弟县来参观,满口允称让兄弟县的兄弟们好好品尝一下王八,村长说没问题,不就是个王八吗?等到参观完开饭了,端上来的却是王八馒头。县长难堪的挤出一丝笑:“馒头也能体验出王八的风味。”《该杀的鱼》(《山西农民报》2010年6月28日)市长住新房同学们送了个鱼缸,老板看见空鱼缸就给市长送了两条鱼,收了市长200元钱,市长请同学吃饭忙得顾不上上街买鱼,就把两条鱼捞出来炖了,来送鱼食的老板瞪眼了,那可是6万一条的观赏鱼啊。《修庙》(《小小说月刊》2000年第11期)复员回村的三狗被选为村长后,想把破庙边的旧学校维修一下,苦于没有资金。村里接连出事,风水先生出主意让把庙重修一下,大家都怕得罪神灵,纷纷捐款修庙。三狗让设计的图纸连学校都占了,说庙修大点就能保佑全村。三狗受到组织的批评,可他还是坚持修。等到县里派人来调查时,村民们在一排新校舍前要找三狗算账哩。

小小说的发展和欣赏离不开报刊这个主要载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郑州以《百花园》《小小说选刊》 等文学期刊为主开始专门关注小小说。九十年代,郑州小小说学会成立,《小小说选刊》月发行量突破50万册。现在小小说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可以说,当代小小说发轫壮大于郑州,郑州是中国小小说的大本营。小小说作家热衷于在《百花园》发稿,钟情在《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上选载。陆续的又出现了一批专门刊登小小说的刊物,主要有《天池小小说》《短小说》《金山》《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精选》等等;有小小说专刊或专栏的刊物就更多了,包括《收获》《小说选刊》《小说界》《芒种》《小说月刊》《短篇小说》《短篇小说选刊》《羊城晚报》《北京文学》《特区文学》《文学港》《喜剧世界》《广西文学》《四川文学》《青春阅读》《延安文学》《红豆》《草原文艺》《语文导刊》《香港文学》等近千种,每年发表小小说达三万多篇。这就给小小说作者提供了发表园地,给小小说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

小小说作家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批“中国小小说事业推动奖”“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小小说金麻雀奖”,有一大批专门写小小说的作家进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的行列,小小说评论也逐渐发展。同时,当代文坛名家和有识之士大有对小小说情有独钟者,很多文学大家也不断有小小说精品出现。著名汉学家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等翻译的,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loud sparrows》(《喧闹的麻雀:中国当代小小说选》),书中选用了我的《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寄过样刊来,我发现许多文学巨匠都在写小小说。在该书收录的91篇小小说中,就有王蒙的《光头》《团结》,莫言的《奇遇》《马语》,张抗抗的《海龟》,汪曾祺的《尾巴》《陈小手》,冯骥才的《酒婆》,刘心武的《节拍》,阿城的《布鞋》《宠物》,凌鼎年的《茶垢》,林斤澜的《敲门》,迟子健的《与周逾相遇》等等。

小小说顺应历史选择时尚读写的文化走向,成为一种非常受社会各界读者青睐的文学读写形式,对提高全民族的大众文化水平、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讲,小小说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