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到!”“二号:×××”,“到!”……讲台上,一位身材矮胖、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的中年教师,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地叫着学生们的学号和名字,下边的学生则少有少年的稚气,但无论叫到谁,都会“嗖”地站起身来,有的身体太胖了,则边往前边挪动一下课桌,同样面带笑容回应着老师的点名。课堂内,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嬉笑声。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正规的上课,而是毕业二十后,我们师范同学们旧梦重温。站在讲台上的,正是长不了我们十岁的班主任吕大瑞老师。
在那次聚会上,吕老师还给我们散发了一篇他写的文章《漫谈三观,感悟人生》。其中写道:“有眼光,志存高远,忍小谋大,坚定信念;有心态,半空半满,发散思维,幸福快乐;有勇气,能看难脸,能听难话,能办难事。”我问他:“半空半满是啥意思呀?”他解释说:“面对半杯水,悲观者说,就剩半杯了!而乐观者说,啊,还有半杯。不同的心态,看问题的角度自然有别。”旁边一位女生插话道:“怪不得吕老师不显老,风采不减当年,原来是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定海神针啊!”而我的印象中,吕老师永远朝气蓬勃、充满热情、自信和乐观。他带我们班的时候,妻子刚生下小孩,父母都不在身边,全凭他一个人照料坐月子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安下心来备明天的课。而早晨六点,又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操场上。先是点名,然后把我们男女排成两列纵队,他跑在最前面,边还吹着哨子,喊着:“一二一”的口令。无论冬春还是夏秋,我们踏着哨子声和口令声,迎着晨曦朝阳,顶着寒气风雪,把青春的身影携刻在操场上,把幸福的回忆铭记在心底里。他常说,中师三年学业各有所成,但拥有健康的体魄却是成就大事的根基。他教导我们要学做四种动物: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跑得比马快,吃得比猪差。细细品啧,真是哲理无穷。我照着他的说法,每天总是全宿舍第一个起床,等其他同学陆续来到操场上时,我已经事先跑完两圈。那时,每年的冬季越野赛,我都稳拿第一。
或许是比同年级的老师都年轻的缘故,他花在我们身上的时间精力比花在家里的要多得多。除了晨跑,晨读时间、晚自习时间甚至是写字时间,他都守在班里,督促我们完成应该完成的功课。有些想开小差的同学,只能心里暗暗叫苦连天。也正是这种有形无形的严格管教和约束,使我们班没有沾染自由散漫的习气,也没有早恋、偷窃、打架等不良现象,毕业时候,班集体所得的荣誉镜框挂满墙壁。我们把这些镜框摘下来,当作合影的背影,同时也把一份扬眉吐气的自豪定格为永恒。有一次,进行元旦拔河比赛,他亲自上阵督战。嘴里含着哨子,手里把着小红旗,最后也嫌哨子音量不够了,干脆用他的大嗓门喊:加油!加油!结果,我们在六支队里脱颖而出顺利夺魁,而他真的喊破嗓子,声音沙哑了,半个多月才慢慢恢复过来。他总是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当仁不让、敢于担当的负责任精神。
吕老师代的是政治课程。这类课一般不好讲授,比较枯燥、沉闷、严肃。但他能把严肃的命题轻松起来,沉闷的术语活泼起来,枯燥的案例生动起来,因此大家还是喜欢上他的课,并且都能拿到高分。后来,好多学校都聘他过去兼职,普遍反映良好。我没有当教师的经验,但深知要让学生乐于接受,背后需要付出百倍千倍的辛苦。生活阅历丰富,知识面宽广,思维敏捷而又善于融会贯通,这些应该是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吕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化腐朽为神奇的优秀教师。毕业后,我曾应他三邀,给他现在的学生讲过一堂新闻写作的课,我竭力按照他的讲课模式,让学生易懂易会易学,效果也还不错。吕老师有时更像一位邻家大哥,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的生活起居。我们的宿舍跟他的住所同在校区,相隔不远。他隔三差五就走访宿舍,嘘寒问暖,跟大家伙聊天神侃。星期天,会把不回家的外县学生请到家里,包一顿饺子,炸一些油糕,改善一下伙食。一次石楼县的一位女生高烧不退,他干脆接到家里,又是热姜水又是熬中药,悉心照料直至痊愈。1988年夏,我们村遭受洪水袭击,家里被冲得一无所有。收假第一天,吕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详细询问情况,安慰稳定我的情绪,并且主动帮忙申请学校救济金76元。那时的76元,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对我顺利渡过难关帮助极大。1990年中师毕业的时候,他又鼓励我报考临汾师大。指标下来后,专门安排我和另外三个同学在他的办公室里集中学习,突击重点。尽管后来未能如愿迈进大学校门,但他的那份真情关爱,至今让我没齿难忘。好在他与我同在一座县城,我们联络频繁,交流颇多,也从他身上学到一位学者的忧国情怀,一位教师的敬业情操,一位大哥的呵护垂爱亲情!
当我又一次翻看吕老师的《漫谈三观,感悟人生》,对照他举重若轻的生活态度,才知道他的“三乐常笑”确实此言不虚,堪可奉为圭皋:自己比人强就助人为乐,今胜昔就知足常乐,自己不如人就自得其乐!吾师吾兄,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