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坚守师者情怀 浇灌“梅花”盛开

——吕梁艺校喜摘三朵“小梅花”记

图为获奖后合影留念 记者 白百花 摄

□ 本报记者 白百花

戊戌年7月16日,浙江嵊州。

此时此刻,这里正在举行“第二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吕梁艺校马佳奇扮演《恶虎村》中的黄天霸,凭借精湛的表演技艺大展风采,荣获“十佳小梅花”金奖。

戊戌年7月22日,江苏张家港。

吕梁艺校集体参赛的《双挂画》和《打虎上山》两个小戏,技压群芳,脱颖而出,囊括了专业组“最佳集体节目金奖”。

当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像插了翅膀飞到吕梁,他们的学校为此骄傲、自豪;他们的爸爸妈妈心里头像灌了蜜;他们的老师、小伙伴们,激动得热泪盈眶,欢呼跳跃;戏迷朋友们更是自发来到吕梁艺校,喜乐齐奏,鞭炮齐鸣,鲜花、掌声……都是为了庆祝这一时刻的到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三朵小梅花清香四溢,娇艳多姿,不仅展示了吕梁戏曲后继有人的可喜前景,更为吕梁艺校增添了青春的朝气。

《恶虎村》黄天霸的扮演者马佳奇是一位十分难得的武生。他不仅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更难得的是小小年纪竟演出了戏曲角色的韵味,一个眼神,一招一式都浸透着成熟老练。《打虎上山》杨子荣的扮演者问军军,一上舞台浑身都是戏,很有灵气,唱念做打令人激情迭起,心旷神怡,特别是身段及技巧,能与人物的处境和情绪有机结合在一起。《双挂画》孟怡宣和师培婷的表演传神自如,用跷功和椅子功把待出阁的小含嫣,从内心到外形刻画得淋漓尽致。

戏曲界里有句行话,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句看似普通的念白唱腔和招式,背后却隐藏着常人想象不到的汗水。说到底,他们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来吕梁艺校前,对戏曲毫无概念,可以说是“零基础”,无论是唱腔还是形体,都要从头开始学。2017年6月开始筹备小梅花参赛节目时,他们也并不算出众。仅仅一年的时间,他们能有如此神速的进步,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戏曲班的孩子们每天清晨五点五十开始晨功,夜晚十点左右回到宿舍,寒暑假还会加课。要去参加比赛的21个孩子,更是加大强度训练。马佳奇告诉记者:“每天300次踢腿是至少的,除了吃饭一直在练,尤其是在练开胯上老虎凳时,两条腿呈‘一’字型放在凳子上,有时候甚至会练到呕吐。架起山膀都是20分钟打底,后来手都是抖的,一旦变形老师就会打,经常打的我嚎啕大哭,但哭完还会咬牙继续练。”

问军军为了找到杨子荣穿大衣的感觉,三伏天穿着厚厚的军大衣在没有空调的练功房里练习,还要注意眼神、动作、步伐。指导问军军的郝雄飞老师说:“从跑圆场到压腿、拉戏,从头到尾得四个小时,所以说小孩很苦,热到汗流浃背,热到脸上没有汗的感觉,汗都吸干了,全被蒸发掉了。因为他从穿上军大衣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冒汗,四个小时,他哪有汗水了,最后就是泪水。一个甩腔唱不到位,重练30遍甚至50遍;一个动作做不到位,再做数十遍;一个眼神飘然呆板,就目不转睛一动不动地盯着一样东西看几分钟。”

孟怡宣和师培婷两个小姑娘需要穿着跷鞋练椅子功。穿上跷鞋演员站立后,脚掌与地面均成75度夹角,走路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表演了。孟怡宣说:“刚开始穿跷鞋可兴奋了,可穿上才知道,前脚尖着地,后脚就是空的,很难受。”师培婷也说:“开始先在地上跳,然后在砖头上,一个两个三个,一起跳,跳得比较熟练了,雒老师就给我们搬椅子,特别害怕,雒老师就说不用怕,雒老师在这里保护你们,雒老师两只手一起扶我们,然后再慢慢变成一只手,再慢慢变成一个指头,慢慢地我们就敢跳了。”为了练《双挂画》,两个孩子跷鞋穿坏了五双,椅子练坏了三把。

天道酬勤,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每一个优秀戏曲演员的诞生,都经过了苦练七十二般变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艰难历程。

辛勤园丁育高徒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吕梁艺校“小梅花”大满贯,更是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培育。这期间,《双挂画》的辅导老师雒芳芳和《恶虎村》《打虎上山》的辅导老师郝雄飞,也付出了很多艰辛和努力。

雒老师家在太原,为了更好地练习《双挂画》,2017年暑假,雒老师征得爱人同意后,把四个孩子带到她家。炎热的夏天,在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一家三口和四个孩子同吃同住。为此,雒老师的爱人特意向单位请了两个月假,来保障她们的后勤工作。白天雒老师陪着孩子们练功、穿着跷鞋跳砖头、跳椅子,晚上才能陪陪自己的孩子。雒老师不仅要负责他们的训练、饮食起居,还要给他们做心理疏导,担心四个孩子会想家、训练强度大了会懈怠,想方设法地给他们鼓励,变着法儿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刚开始穿跷鞋,一天下来,袜子都和脚都长一块了,脱也脱不下来,雒老师会给我们用棉棒蘸着水一点一点地把袜子弄湿,再慢慢地把袜子脱下来。”“上课的时候,雒老师对我们很严厉,但是下了课之后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关心我们。”

为了问军军动作能做标准,郝老师也是手把手耐心去教,在三伏天穿着军大衣给问军军做示范。“就是蒸过桑拿的感觉,就没有感觉身上穿的是衣服,感觉是一块石头,或者一块抹布贴在身上,衣服、裤子,包括内衣全部湿透了。”郝老师坦言。

作为两个戏曲班的班主任,郝老师更是事无巨细。“《打虎上山》14个滑雪兵里面,就有5个是建档立卡贫困户,3个是单亲家庭,所以说这些小孩特别苦。我想让他们见更大的舞台,多经历一些事情。”

郝老师每天早上五点十五分起床, 晚上十点多才回家。“我没有星期天,星期一到星期六我在这里要上课,星期天还得在学校,要给小孩发零花钱了,还有学生的洗澡,我们都是强制性的在这一天要完成。”郝老师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学生,自己三岁的孩子反而跟他都不是很亲近了。

马佳奇获奖后说:“郝老师很关心我们,我们做错事情,他及时让我们改,让我们不要再犯。我想对郝老师说,谢谢你,一直这样对待我,我很感谢你手中拿的那根棍子,我也要感谢你身上的那股劲,只要它们配合起来我们就有动力。”

现在,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郝爸爸”“雒妈妈”。

在吕梁艺校,像郝雄飞、雒芳芳这样不计报酬、乐于付出、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像一股清泉,涤荡了学生的灵魂,不仅教育学生们成人,更引导他们成才。

营造沃土促成才

小梅花能够开出芳香娇艳的花朵,除了靠园丁的辛勤培育还要有一个易于孩子们茁壮成长的沃土。

正如吕梁艺校副校长张文斌所说:“我们对学生坚持‘严管厚爱’。严管就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纪律严管,厚爱就是给予学生有温度的生活。”

吕梁艺校校长杨志明为了凝聚老师们的力量,让他们放下包袱专心教学,在工资待遇、评职称上为他们积极争取,给老师们吃了定心丸。“学生的事情你多操心,你的事情我替你操心。”这是他经常对老师们说的一句话。虽然学校经费极其紧张,但不能让老师一苦再苦,老师有困难,学校想尽办法为老师排忧解难,对于艺术老师来说,这是对他们教学最大的鼓舞。聚沙成塔,积水成渊。久而久之,老师工作动力有了,学生的成绩也提高了。

“我们学校的孩子们有双胞胎的、龙凤胎的,也有一家三姐妹全部来到吕梁艺校的,所以我就觉得我们的使命很重,我们的责任也很重。对于我来说就是要培养好文艺的后继人才,咬定目标不放松,坚韧不拔,穷则穷干,富则富干,不能不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定一个信念,坚定一个理想,走到底干到底,为下一步全国文艺的大繁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吕梁艺校杨志明校长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