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创新四大机制 建立四大账户

石楼县“两山”理论作灯塔生态脱贫见成效

本报讯(记者 任昱 阮兴时) 为了在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大战役,近年来,石楼县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以创新造林合作社机制为撬点,积极融入该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通过创新四大机制,建立四大“账户”,实现了生态保护修复和精准脱贫齐抓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创新政策驱动机制,通过政府建立合作社“扶持账户”,形成了“政府支持、林业主抓、合作社主导、贫困户参与”的造林模式。全县共成立57家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林业工程,吸纳贫困户1086户贫困人口3900人,占比达到81%,聘任贫困劳动力担任护林员占比达到88.6%。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6.45万亩,并提前启动了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了5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发展特色林业产业面积5000亩。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立“成员账户”,形成了“共同参与、共同筹资、共同劳动、共同分红”的合作模式。为有效调动造林合作社社员特别是贫困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每一名贫困人员都能够参与进来,将贫困户的参与率与收益率有机结合起来。以前,退耕还林是政府任务,贫困户坐等补贴,现在,“政府忙得团团转,贫困户旁边看”的旧局面正在消亡,而成员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积极参与,造林脱贫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创新内生动力机制,通过建立“头羊账户”,形成了“支部牵头、强基固本、多元发展、农民增收”的脱贫模式。县、乡党委有意把支部书记组织或牵头建立的造林合作社,列入“头羊账户”重点培养,既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又增强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西山村党支部书记贺计平牵头建立的河西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承揽了西山村委300亩荒废枣园提质改造项目,仅通过28天就圆满完成了工程任务,实现了村集体破零,还增加了合作社社员收入。

创新生态保护机制,通过建立“牧工账户”,形成了“压缩滥牧、主动弃牧、支持禁牧、林牧双赢”的生态模式。坚决杜绝滥牧滥养的行为发生。曹家峪村原有40群3000余只羊,如今,很多牧工卖了羊,参与到了单季槐、油牡丹合作社等生态产业脱贫中。和合乡“河西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在承接任家庄村委小河沟村950亩荒山造林任务过程中,劝说3个牧工自觉自愿将200余只羊顺利卖出,不仅保证了工程的管护工作,更为全乡退耕还林起到了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