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心中有信仰 奋斗有力量

——一位普通民事法官的民生情结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九点就得下去开庭,是个交通事故案子,案情倒不复杂,准备用简易程序审理,不过还是得再准备一下。”3月1日上午八点刚过,在交口县人民法院四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法官王泷英一来到办公室开始忙碌起来,早早地奏响了繁忙一天的“序曲”。

简单地收拾之后,王泷英坐在办公桌前,拿出卷宗开始为即将开始的庭审做准备。“一般一上班就要先看当天开庭的案件卷宗,主要是结合证据和案件的事实,对是否支持原告的诉求作出初步判断。然后给被告打电话,确定能不能按时出庭。如果还有时间的话,再看下最近两天是否有需要开庭的案子,案情是否复杂,提前做好准备。”王泷英介绍说。

上午九点,随着王泷英手中的法槌一声脆响,庭审正式开始。身着法袍的王泷英威严地扫视了一圈法庭。现场鸦雀无声,原被告早已各安其座,旁听席上只有三五个双方的亲友。不过按照惯例,她还是强调了一遍法庭纪律,“手机关机或者调成震动,未经允许不许发言,不许录音、录像或摄影……”

正式进入庭审环节后,由于案情比较简单,又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在法庭辩论阶段,双方争议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赔偿金额上。整个庭审期间,王泷英除了要认真倾听双方发言,还要注意现场的秩序,对违反法庭纪律的行为及时作出干预,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庭审节奏,提醒双方不要重复发言,注意发言对象。“要不双方容易情绪激动吵起来,尤其是离婚案子。昨天下午,开庭开到七点多,就是一起离婚案件,双方吵得不行。”王泷英说。

即便庭审耗时费力,在王泷英看来,能及时把原被告双方召集起来正常开庭都算值得。作为一名民事法官,由于案多人少,不少时候,寻找被告人,送达应诉手续都是作为法官的她必须完成的一项“挑战”。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近年来交口县的债务纠纷明显增多,而债务人又常常处于流动状态,等纠纷走到诉讼阶段时,被告人往往早就不知所踪。

“去年有次和我们的书记员一起去四川广元的一个小山村送了一次应诉手续。山路崎岖陡峭,非常危险。来回用了三四天,好在付出没有白费。这几年为了送应诉手续,县里的每个乡镇早就都跑遍了。”王泷英告诉记者。

上午11:00,经过法庭辩论后,当事双方作了最后陈述。按照庭审程序,王泷英询问双方是否愿意接受调解。短暂的考虑后,双方同意进行调解。半个小时后,经过反复调解,双方终于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一上午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王泷英离开法官席,走到书记员跟前指导她准备调解书。

案件调解成功,不仅帮助原被告双方解决了纠纷,王泷英也可以少写一份判决书。写判决书是让王泷英最感“压力山大”的一件事。“写判决书是个大工程,写一份好判决,既要考虑法理,也要考虑情理,还要考虑社会效果,精雕细琢才能写好。遇上复杂案子,还要查阅资料、跟同事探讨,有时一个星期都写不出一份满意的判决书。”王泷英告诉记者。

纵然免不了各种无奈的“吐槽”。2018年,王泷英仍然再创佳绩,审理了130多个案子,写了八九十份判决书,几乎每两天就要审理一个案子。在这曲日复一日的苦乐“交响乐”中,“案子多时,七八点都在加班。平时除了开庭和处理杂事,有空就在写判决。”这早已成为她习以为常的工作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