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年轻的“老”机电工

□ 本报记者 梁瑜

柳林城关青年王丁丁,年龄不过三十岁,但已经在煤矿企业上班十年。他在临县三交公式头煤矿,已是一名副其实的“老机电工”。柳林县城距离临县三交有100多里,从老家到煤矿的这条道路上,王丁丁不知已来回奔波了多少次。他说:“只要和我的机电工作在一起,我就由衷地感到快乐!”

一样通百样通 技术越练越高超

公式头煤矿为一家股份制煤矿。办公区、生活区、采矿区占地共三十余亩,拥有办公楼一栋,宿舍楼两栋,矿井二口。2009年,年方二十岁的王丁丁进入煤矿上班。

一个油光锃亮的电工包,打开来,整齐地排放着电笔、电表、改锥、钳子,以及压力表、螺丝刀等各式工具。这就是王丁丁的“看家宝”,每天,他就带着这“十八般兵器”,战斗在机修车间的工作室里。

但凡矿上的变压器、防爆式电块、中波电路、电源电板,以及切割机、掘进机、脚架支架,这些林林总总的机电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不管是从开盖到检测,从修理到重装,从拆卸到打磨,丁丁都能做到手到擒来。十年来,在这个狭小的工作间里,流过多少汗水,花费多少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手指磨破了,脊背弯曲了,他只当小事一桩,自己默默忍受,从不喊一声苦,道一声累。

问起小王怎么能进步这么快,他站起身来,领着记者跨出屋外,伸手指着厂区,向记者笑道:“这么大的厂区,这么多的机械设备,都是我们机电工人们一件一件重新组装起来的啊。对待它们,我们简直就像对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白天黑夜揣摩研究,你说能不了解吗?”

小王向我们聊起了当年设备初进工厂的情形。那些日子里,上亿元的机电设备,一车一车地运进矿区,堆积如山,都是技术领先、品牌响亮的一流设备。矿上把生产厂家的技术员请来,对企业的机电工们实行面对面培训、手把手指导,技术工人们一个个亲自动手,将新产品一一拆开,重新组装。在动手实践中领悟设备产品的设计原理,研究内在机理,掌握内在结构,最终掌握了这些设备的性能,为今后的技术改进和设备检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丁丁的技艺,就是在这样的严格打磨中练成的。

“一通百通,熟能生巧,只有这样的勤学苦练,才能造就一名合格的机电修理工。”王丁丁说。

不怕流血流汗 咱们工人有力量

2019年的春天,对王丁丁来说终生难忘。这一年的三月份,他遇到了从业十年来最危险的境遇。

一天下午,王丁丁又一次站到了熟悉的车间里,带着徒弟们动工。有井下青工上门,交来待修的皮带。他迅速检查,予以拆换,再三试验,直到没有问题,才交到了工人手里。看着青工离去的背影,王丁丁脸上不由露出了笑容,但随即他又蹲下身来,靠着工具柜,摊开刚才的工料干起来。

他一面低头检查设备,一面让徒弟爬上梯子,到柜顶上取工具。就在这时,突然他感到头顶巨痛,浑身震颤,不由自主后仰倒地。只听“哐啷”一声,一把铁榔头也随之砸在地上。跟前的所有人都吓呆了。原来,徒弟在爬上柜顶翻东西的时候,脚下用力,竟然把一把榔头蹬下柜顶,不偏不倚正砸在了王丁丁头顶,他顿时瘫倒在地。

身边众人七手八脚把王丁丁搀扶起来,柜顶上的徒弟遛下梯子,更是吓得大哭失声。人们把丁丁扶到矿区医院,医生陪护他坐车到县医院诊治,经过核磁检查,确诊为颅骨外伤,急需消肿、休养。

打着点滴,丁丁住上了医院。这一休养,至少三个月,王丁丁这个痛心啊。要离开岗位三个月,离开自己心爱的机电,丁丁怎么能不难过呢?

安慰过伤心不安的徒弟,离开了心爱的车间,爱岗如家的王丁丁会怎么过呢?难道就躺在病床上以泪洗面?同事在问,徒弟们在问。电工包、工具箱都不能带,他又去哪里舞弄自己的兵器呢?离开三个月,他那人所难及的修理技术会不会退步呢?

记者闻讯再见到王丁丁的时候,已经是他住院十天之后,看到记者进门,王丁丁从病床上探起身来,他头上的血肿已在慢慢消失。记者分明看到,丁丁的病床枕头边,赫然多了两本《机电修理》和《电路原理》的工具书。原来,担心孤闷的丁丁又找到了可口良药,不能修理实践,就啃书本,学理论,利用修养期的及时充电,来弥补离开岗位的损失。王丁丁,真不愧是个技术的有心人,合格的机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