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县域·岚县

大棚里“种”出新希望

——顺会乡牛湾子村牛文光脱贫致富事迹

□ 牛艳茹

4月的岚县正是农忙的季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带着对顺会乡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能人牛文光的一腔好奇与敬意,我们走进了地处牛湾子村蛤蟆湾牛文光的蔬菜大棚。只见17座大棚齐齐整整排成一列,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醒目耀眼。走进棚里,西红柿、青椒、豆角竞相抽条展叶,长势喜人!10余名工人有的除草、有的培苗、有的浇水……一切忙碌而有序。一位中等个头、身材精瘦的中年男人满脸笑意向我们走来。来人便是大棚的主人牛文光。

“今年,我主要经营了17个大棚,还有40亩高粱……”得知来意,牛文光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了他的脱贫致富经。

人穷志不穷

心中燃起脱贫梦

牛文光今年53岁,像岚县大多数平凡而普通的农村汉子一样,面庞黑瘦,为人精干厚道。然而再怎么精明能干的人都曾被生活的重担压弯过腰。牛文光育有三女一子,四个孩子齐刷刷地长大、齐刷刷地上学,妻子要料理家务、照顾家庭,孩子们没有劳动能力,生活的重担压在了牛文光一人身上,压得他喘不过气,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4年,正值全县上下开展脱贫建档立卡工作,村里考虑到牛文光家困难的现状,便将他家列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虽然被列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牛文光心里却更加着急了。“儿子马上面临娶媳妇,当上贫困户不是啥光彩的事儿!再说,脱贫致富还总得靠自己!”闲不下来的牛文光心里想着,腿上忙着。种架豆、油松,养猪,调灰、送砖、当大工……牛文光总说:“只要有活干,生活就有希望!”禁不住想家,别人一年务工5、6个月,他能干12个月;别人吃不消的体力活,他干得格外起劲;别人常下馆子,他却把钱都攒了起来……

2015年,牛文光和妻子外出务工整整一年,孩子们也陆续参加了工作,生活稍显宽裕,他便主动向村委申请了脱贫。

人老心不老

脱贫梦升级为创业梦

转机出现在2017年,考虑到自己年龄越来越大,外出务工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不如筹资回乡创业。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与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不如索性就在种植业上做点文章。顺会乡地处岚县东大门,以农业立乡。适逢乡里积极引导牛湾子村建设“菜篮子”工程,带动引导村民种植反季节蔬菜,多渠道拓宽增收路径。嗅到发展先机的牛文光向村委申请承包了17个蔬菜大棚和40亩农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世上之事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蔬菜大棚种植需要掌握专业技术。50多岁的牛文光认真起来像个学生。他四处虚心求教,主动参加县、乡组织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赴山东、太谷学习专业技术,到普明镇百里屯生态园、上明乡源泉种植专业合作社,向蔬菜种植能人大户请教学习,终于掌握了一些初步的育苗、施肥、灌溉、管理等技术。

土地有了、技术有了,牛文光开始了大胆尝试。2018年,他在17个大棚里种上了多产的青椒、西红柿与豆角。每天天蒙蒙亮,他就睡不着了,溜达着就来到了大棚。晚上,天空亮起星光,他才缓缓向家里走去。牛文光老婆说:“他今年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大棚里。到了饭点,左喊右喊回不来。刚吃两口,就又放下了碗,走向了地。”筛选品种、精心育苗、观察温度、测量湿度……每一项工作牛文光都干得格外认真。为了增加收入,他还在地脚边畔种上了青苗。“我的蔬菜上的是农家肥,都是绿色蔬菜。为了保证收入,今年与山东一家蔬菜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青椒保底收购价0.4元一斤,而且可根据市场销售情况,再上调价格。”牛文光说得滔滔不绝,满脸喜悦。粗略估计,一年大约能收入10万元左右。望着一个个垄起的大棚、一畦畦绿色的小苗,笔者好像看到了红色的高粱连成了片、硕大的青椒压弯了枝儿、串串豆角挂满枝头、圆滚滚的西红柿铺满了地……

一个党员一面旗

心中还有共同致富梦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牛文光入党已有23年。今年,他雇佣了特困户王怀计、李改平等4名男工和2名女工,临时还雇佣一部分工人。每名工人都在家门口打上了工,一年能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做到了事业、家庭两不耽误。

“当时,村委把土地承包给牛文光,一是考虑到牛文光能干事、有魄力。前前后后多次外出学习,聘请技术工人,寻找销路,他的勤劳与能力我们都看在眼里。二是考虑到他人品好、讲诚信。先支付承包款再使用土地,工人的工资也不拖不欠。他还准备在村里搞专业合作社,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在村里,大家都认可他!”牛湾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牛云珍如是评价。说起牛文光,乡干部、村干部、村民无一不对他竖起大拇指。

“当前,蔬菜大棚产业发展还存在瓶颈,技术缺乏、资金短缺,带动力也还不够。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相信所有的困难都能被克服。下一步,我准备吸纳村里的贫困户注册岚县绿又鲜专业种养合作社,在村里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与养殖事业,逐步形成种养加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农业。”像温柔的母亲般抚摸着充满生机的幼苗,目光如炬坚定地看着远方,谈起未来,牛文光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