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与时俱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 严水泉

“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要求全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既有着对历史经验、历史教训的现实警醒,更有着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考量。

艰苦奋斗,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课题。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上,也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认识上求深化,在实践中求拓展。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党以艰苦奋斗而兴,国以艰苦奋斗而强,军以艰苦奋斗而胜,人以艰苦奋斗而立。艰苦奋斗贵在艰苦,重在奋斗;贵在进取,重在奉献。在艰苦条件下要奋斗;在富裕条件下也有奋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一些同志总感觉条件不同了,艰苦奋斗没那么重要了。有的在生活上沉湎于物质享受、奢侈挥霍、吃喝玩乐、玩物丧志;有的在思想上不求刻苦,对上级的指示精神不求甚解,无所用心;有的在工作上不求进取,贪图安逸,工作多干一点就觉得吃亏;有的一谈起艰苦奋斗就认为是过苦日子,把艰苦奋斗与过苦日子等同起来,等等。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党员干部对艰苦奋斗的精神产生了误解,认为艰苦奋斗只是困难时期的要求,现在再提艰苦奋斗过时了。事实上,提倡艰苦奋斗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的长征路,是一条不平坦的坎坷之路,一条不断探索的曲折之路,也是一条励精图治的奋斗之路,需要我们不断求索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斗志,需要我们奋斗不息、追梦前行,从而把远大目标一步步地变成现实。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艰苦奋斗的理解也应该有新的诠释。诚然,“艰苦”就其字面的涵义,乃艰难困苦之意。但把“艰苦”与“奋斗”连为一体,构成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时,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艰难困苦的条件与环境,而被赋予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就一般意义来说,我们共产党人所说的艰苦奋斗包含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从物质方面看,艰苦奋斗要求人们的生活消费必须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所提倡的是勤俭节约。从精神方面看,艰苦奋斗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状态和思想品格,是指人们在改变现状、开创未来的过程中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主要通过刻苦的思想、艰苦的作风和顽强拼搏的工作来展现,因而对艰苦奋斗的完整理解,应当从思想、作风和工作等方面去把握。艰苦奋斗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永远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过时,而是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财富。其永恒的意义表现在: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它能使人保持一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达到理想的目标;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裕、条件优越时,它能使人保持勤劳节俭之风,不沉醉于物质享受,不奢侈腐化,继续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所以说,艰苦奋斗是一种作风、一种品德、一种风范,是不懈追求、执着干事业的精神。

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深扎信念之根,常补精神之“钙”,善养浩然之气,常修为政之德,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追梦路上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