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云梦山游记

□ 林宝屏

己亥仲夏,时近三伏,闲暇之余,余应邀与韩、李、郭三人结伴一起去游览云梦山风光。云梦山位居交口县城西15公里的石口乡桥上村,海拔约1800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道教圣地之一,因境内林木繁茂、花奇草异,怪石嶙峋、云蒸雾绕犹如人间仙山、梦幻一般故而得名,是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区。

6月13日申时出发,15公里的行程驱车转眼工夫就到了。下车徒步,转折向北,一条约三、四华里路的沟谷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清风徐来,凉意飕飕,往日暑气蒸腾的感觉一扫而光,令人神清气爽,十分惬意。一路走来,青树翠蔓,绿绦摇缀,香花扑鼻,鸣禽啾啾,溪流潺潺,涛声阵阵,曲径通幽,虔意顿生。蓦然间,约高树十丈,呈凹曲面条状分布的峭壁悬崖矗立眼前,直插云端,约有25°的倾斜状,犹有搏人之势,余甚为骇然。斗折蛇行,雀跃攀援,侧身匍匐,脚手并用,终于爬上了半山腰。其时,余已热汗淋淋,气喘吁吁,两腿不由自主的瑟瑟发抖。极目远眺,千山着黛,万木葱茏,整个世界好像被一块绿色毯子所包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不胜收。惊回首,头顶飞瀑从约70余米的高崖飞流直下,落入半径约5米的深潭,飞溅四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声如佩环,状如悬瓮,真乃天池也。移步换景,随势观瞻,怪石嶙峋,别有洞天。明清栈道、高岩悬棺、神雕洞巢、鬼谷子圆寂处一一映入眼帘,鬼斧天成,令人惊叹不已。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应景走来,一路上山岩间的长短不一的小木棍,吸引了余的眼球。看到余惊奇的目光,同行好友告知:“这叫神仙拐,朝圣者如有腿疾的话,用小木棍支下山岩就好了。”余出于好奇,接连支了三处,表现的十分虔诚。

如果说云梦山是造物主赐予人间一顶皇冠的话,那么龙泉洞就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了。龙泉洞属于水溶洞,据考证,生成于奥陶纪地质构造时代,原是一条地下暗河,至今仍不时发现贝壳类化石,是沧海桑田变迁的结果。洞前正方,天王庙、玉皇庙、观音庙、三清宫一字排开,约有百余米,镶嵌在70余米高的危岩半山腰,给人一种如临天庭的感觉。殿内原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塑像神态各异,端庄自然,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正如《隰州志》记载:“谁云名胜仅天台,地帘岩穴曙色开。洞里无天云自霭,峰头有日雨时摧。野僧采药沿岩走,好鸟衔花傍水来。乘兴登临遥极目,恍似二岛一蓬莱。”又云:龙泉洞“探奇者穷数日之力,莫测其远近也。”交口建县后,曾有不少人结伴前往探险,发现洞内分岔较多,高低宽窄不一,有时仅容匍匐而行,洞内冷气逼人,有水流声,断崖深涧,难以逾越,终难得见洞底,至今仍是个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云梦山的美,不仅表现在山清水秀,曲径通幽,景色宜人,云环雾绕等巧夺天工上,更主要在于其历史厚重、源远流长,道教文化深邃,虚无缥缈羽化登仙之内秀之美。据元代创建龙泉洞云峰观碑记:云梦山是鬼谷子的道场,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鬼谷子本命王诩,别名王禅、王利,道号玄微子(约公元前400年——约公元前270年),他是著名谋略家、道教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战果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和兵法家孙膑、庞涓都是他的弟子。云梦山仍现存有鬼谷先生讲经洞、孙膑洞、庞涓洞、水帘洞等历史遗迹,据传说每年的农历7月15是鬼谷子圣诞日,届时,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省份的香民,不远万里来此朝拜,尤以河南人居多。河南有个云梦山被人称为东云梦山,山西交口的云梦山被人称为西云梦山。河南人认为,西云梦山的神灵,比东云梦山的灵验,因此朝拜的人络绎不绝,明清时期尤盛。鬼谷子究竟是哪里人,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但余以为,云梦山管理处的奇人任老先生的说法令人可信。其一,据说鬼谷子了道成仙后,其坐骑为一神雕,石口乡至今有一个落雕塔村,这就是鬼谷子的出生地,悬崖半山腰有鬼谷子的圆寂地;其二,在云梦山悬崖峭壁上,有雕巢洞穴,巢窝柴草至今清晰可辨;其三,云梦山顶有一个硕大的土丘是鬼谷子母亲的坟头。鬼谷子是个大孝之人,在母亲去世时外出云游,不在身边,母亲遗言,如儿子思念她的话,在她坟头边有一水坑,往下一瞧,母亲的身影就会显现出来。这就是山顶有水、四季不断的原因。尽管出于神话,但水从山顶流出是个事实,也说明这里奇特的地质构造。云梦山已被河南省捷足先登注册为中国云梦,山西交口失之交臂,令人遗憾!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四个自信”已深入人心,特别是文化自信鼓起了交口县振兴乡村发展战略的风帆,红色旅游、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产业雨后春笋、勃勃生发,云梦山这颗久置深闺的明珠,将重见天日,大放异彩,以其特有的芳容展现于世人,余期待这一天的尽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