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县域·交城

交城县:跑好健康扶贫“接力赛”

交城县人民医院一角

交城县医疗集团下乡义诊

从“看病难、看病贵”到“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全民健康保障水平,近年来,交城县在健康扶贫工作中借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春风温暖了贫困户的心窝。

医疗账单背后的“关爱”

86岁的武青瑞是交城县西营镇寨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5月,在交城县人民医院治疗冠心病期间,她仅花费了720多元,是报销前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和武青瑞一样,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三保险”报销等惠民政策,2018年交城县县内、县外住院救治的5811人次贫困人口中,住院总费用4229.12万元,总自付比例仅为5.83%,大大减轻了贫困户经济负担。

让农村贫困人口能看得起病、看好病、好看病,真正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今年,在采取降起付、扩病种、提比例、增定点、直报直销、零距离服务等方式的同时,交城县继续推进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要求医疗机构及时更新、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保证每一位住院治疗的贫困患者享受“一站式”结算政策。医保、民政和商业保险公司按照协议约定,及时向定点医疗机构拨付费用。

在减免各项医药费用的同时,交城县还着力打造医疗扶贫“绿色通道”,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困难户开设绿色通道、服务窗口、爱心病床等。健全县乡医疗机构分级诊疗体系,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实行分类救治,努力实现所有医疗保障扶贫对象得到及时、有效、便捷、质优的医疗服务。

数字化、信息化、档案化管理,健康扶贫实现一人一策

以贫困人口的个人及家庭信息、疾病信息以及治疗救治情况和其他相关数据为基础,交城县组织卫健、民政、医保、扶贫、保险等部门及各医疗机构,进行信息数据和帮扶政策的比对,做到部门间数据一月一沟通一核对,实现上下一致、左右互通。

对贫困户健康档案实行精准管理,及时更新,全县贫困人口建档率保持在100%,全部实现电子档案。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做到村建专门台账、乡建专门档案、县建专门信息库,对疾病现状、诊疗方案治疗效果和经费报销情况实行台账式管理,与居民健康档案签约服务等内容实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动态管理。

“双签约”,打造连接优质医疗资源与贫困户的服务纽带

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以提升服务能力和改善就医感受为重点,交城县深化“双签约”服务,全面提高签约服务水平和覆盖面。针对贫困人口中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员,交城县继续进行健康扶贫“双签约”,对有病的贫困“边缘户”及时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定期恢复诊疗服务,按管理规范安排面对面随访。

同时,交城县医疗集团积极推进优质资源下沉,组织送医送药下乡服务,开展覆盖全县的所有贫困户的“入户送健康”的义诊活动。抽调医院业务骨干,定人定点定期形成长效机制,蹲点乡镇卫生院帮扶指导。通过乡村医生团队入户走访、定期随访、面对面讲解和扶贫“大喇叭”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扶贫政策宣传,贫困户政策知晓率达100%。

“今年我们将全面强化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医疗集团资源优势,下沉优质资源,把‘一人一策’个性化服务工作做实做细,让基层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交城县医疗集团负责人介绍说。

用改革举措巩固提升健康扶贫成效

2018年,交城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经验在全省首家被中央深改办《改革情况交流》刊发,今年该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全力打造“县要强、乡要活、村要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卫生健康工作格局,让健康扶贫成效惠及更多群众。

今年,交城县将在64种“大病”的基础上,新增肝癌、白内障等7种疾病作为专项救治病种。结合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全政策范围内“140+”种慢性病的签约服务进行有序推进。“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对按照“大病救治”办法执行仍不能承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的,动员社会力量兜底保障。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交城县今年将试行彻底打破行政区域的医疗卫生管理模式,实行“30分钟服务圈内确定中心卫生室、乡村医生组团、集中连片式服务”改革管理;实行城乡居民可就近就便自主选择的“1+N”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对于农村贫困边缘户,交城县今年还出台了分层管理的大病救治医疗保障政策,包括建立详细健康档案、及时落实各项医保救助政策、做好恢复诊疗、签约家庭医生服务,防止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通过健康扶贫各项巩固提升措施的实施,今年我们将全力实现双签约率100%,随访率100%,县域内救治率不低于90%,贫困人口住院自付比例低于10%,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医疗服务质量、受益人口政策覆盖面。”交城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