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小飞
每年高考期间,在数千名学子书写人生重要答卷的重要时刻,有一批热心人也被这些学子牵动着心,由交城县文明办牵头、多部门配合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青春绿丝带”爱心送考活动已连续举行了九届,成为交城县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品牌。
近年来,交城县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推动交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强大引擎。2019年初,交城县被确定为吕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随着实践中心的正式揭牌和交城县志愿服务总队完成授旗,标志着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转入实质运行阶段。
小善大爱汇聚公益力量,志愿组织搭建爱心梯队
目前,交城县在“全国志愿者服务信息系统”网络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6000多人,团体注册达到100多个,民政局登记注册社会志愿服务组织4个,全年平均开展较大规模志愿服务活动100多次,参与人数达上万人次。同时以现有的志愿服务组织为基础,交城县整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队伍,组建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文艺志愿服务队、医疗志愿服务队、农技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公益顺风车志愿服务队、福田志愿服务队、爱心志愿服务队、天龙救援志愿服务队等十个县级志愿服务队伍。
志愿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类公益活动的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青春绿丝带“爱心送考”活动、“金秋助学”行动、“暖冬”行动、圆梦微心愿、温暖新交城活动、“春运志愿行,温暖回家路”等志愿者活动的有序开展,温暖了整个城市,巨大的正能量激荡每个角落。
“政府支持、企业资助、社会参与、志愿者开展服务”构筑起“四位一体”的良性生态
“以前村里赌博成风,现在是人人争当文明户。每天下午村里的妇女锣鼓队会准时开展活动,此起彼伏的锣鼓声不绝于耳。”面对反差明显的今昔村风,西社镇横岭村村委主任王顺民无比自豪。每年8月11日,村里还组织开展舞蹈、拔河、象棋等传统文体活动。每年重阳节,村里还宴请本村70岁以上老人并为他们赠送礼物。生活在横岭村,文明创建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文明风气的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和由表及里的耳濡目染。近年来,通过持续深入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活动,一大批文明户、文明家庭涌现而出,这些传承中华美德、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典型成为交城县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生动教材。目前,交城县各乡镇、村(社区)依托吸收本地党员干部、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科技能人、乡贤、“五老”人员、社会志愿者,组建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做到县、乡镇、村(社区)的志愿服务全覆盖,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和大多数“草根”团体一样,交城县一些志愿服务组织在成立初期也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全县首家正式的公益性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交城公益顺风车协会在成立初期面临领导机制不明、工作机制不全等问题,在成长壮大中,交城县文明办主动对接,上门服务,逐步形成了由县文明办牵头,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交通局、县民政局共同指导下开展工作的领导机制。
而对于“无场所、无设施、无资金……”这些志愿服务组织普遍存在的困难,交城县民政等部门积极提供办公场所、活动场地,给予最大程度的对口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吸纳的爱心企业、爱心单位慷慨解囊,添置办公设施……在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中,逐渐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人士、志愿者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志愿服务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志愿服务组织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基本构筑完成。
打造集成群众需求、自我实现、服务评价的志愿服务平台
“志愿者走访贫困户反映,孩子上学问题尚未解决……上学路程较远,不太方便……”
这是由常驻交城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梁家庄移民小区“褐小美志愿服务中心”发出的,作为公益顺风车协会设在这里的“志愿者驿站”,“褐小美志愿服务中心”把公益行为的触角延伸到贫困群众身边。他们自发创立了“四单制”服务模式,即“搬迁户点单、中心下单、志愿者接单、组织评单”,根据搬迁户需求,结合协会志愿者特长、意愿,组建四支队伍,分类下单,对症下药制作帮扶卡,发放到服务家庭,实现一对一精准帮扶和搬迁特殊家庭帮扶全覆盖。
在交城县实现脱贫摘帽的征程中,涌现出一批道德模范、吕梁好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他们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户、残疾人作为服务重点,通过“爱心帮助”“爱心互助”为平台的群众参与机制,实现了贫困户和志愿者的共同成长,扩展、壮大了志愿服务组织,培育了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把志愿服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按照‘以文明实践感召人’‘以共同理想凝聚人’‘以特色文化鞭策人’的精神引领方向,打造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传播展示新时代、新思想、新理论的新阵地,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正成为交城崇德向善、引领社会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新时尚。”交城县文明办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