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乡村振兴

皇家古村, 掀起你的盖头来

——交城县夏家营段村“一杆笔”砖塔背后的故事

杜帅 摄

段村“一杆笔”文化广场。 王一格 摄

精美的石雕。 王一格 摄

开笔礼。 杜帅 摄

留存下来的建筑古韵犹存。 王一格 摄

□ 实习记者 刘丽霞 本报记者 李召和

一说起吕梁的交城,大家在印象中除了历史上的“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一辈子也没啦坐过那好车马”的贫穷,还有当代的吕梁英雄抗日历史之外,你可知道在吕梁的交城县还有这么一个古村,在汉代,它曾是皇家印驹城,气势雄伟建筑精美,在近代它曾辉煌一时名震晋商,它的商号店铺遍布全国各地,它的古今名人竟达数百人之多。段村的背后到底深藏着什么秘密,能让它拥有如此辉煌的历史?今天就让记者带着大家走进古村一探神奇。

印驹城,皇家古村的兴衰记忆

段村,位于交城县城东10公里,汉属榆次县,北魏属晋阳县,元代划属交城至今。西汉初,汉文帝于交城山置牧,建印驹城于此,凡到牧苑之马匹,必须在此打烙火印,然后沿清徐马峪沟北进交山。“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汉初,匈奴屡犯,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遂与其和亲,发展贸易,换取战马,印驹城因战争而兴起,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平发展成为主流趋势,印驹城便日趋衰落,忽一年,汾河泛滥出岸,将城冲为二段,又经多年演变,遂名为“段城”,唐宋时期始称今名。

历经了二千多年演变的古村落,段村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晋商文化兴盛的名村,村人东出津门经营日杂百货,南下川鄂经营盐务,西赴陕甘宁贩运皮毛,北上库伦、关东开办烧锅,马极父子在太谷经商,其子马嵩年以外埠人士当选太谷商会会长,马家名下的“万”字商号,资历雄厚,信誉卓著,村中店铺鳞次栉比,商品丰富,繁荣之景象冠于周边各地,被人们誉为“小太谷”,至今仍有七十余座晋商百年老宅群保留下来,段村因此于2016年被评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追寻着历史文化名村的身影,漫步在段村高墙大院之中,细细品味其中滋味,你会发现,在这里历史与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村内老店、民宅等设施古韵犹存,特别是村内院落建筑范式仍在,从马嵩年宅院、马有德宅院、尹周宅院等这些散落在民居中的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中,即可领略历史的意蕴和独特的建筑文化艺术价值。据了解,段村古宅中有37个类别,约1271件木雕,走近古宅,挑高的门厅和气派的大门映入眼帘,圆形的拱窗和转角的石砌相得益彰,在因风霜侵袭而色彩斑驳模糊不清的壁画的衬托下,古宅显得愈发深沉厚重,宅院里大门上随处可见的“和为贵”“忍为高”“攸好德”等牌匾于细节处刻画了一所古宅的灵魂所在。

建筑承载着时间和空间的记忆,它是对历史的一种无声诉说。“十三姓商农段村镇乃兹,两千年史册印驹城即是”,段村的三次繁荣与两次衰落的历史系乎于国家命运,它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历史滚滚向前的潮流中,无论是思维也好产业也罢,唯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长盛不衰。

“一杆笔”,段村人的文化与精神情结

国运与家运相系,文脉与国脉相连。“一杆笔”是段村人顶礼膜拜的文化图腾,是段村人安放灵魂的精神圣殿,从历史到现实,从古人至今人,这种文化情结一直根植于段村人内心,不论是段家公式“一杆笔”砖塔的巍然耸立,还是李家、马家宅院砖雕木雕的独具匠心,不论是设立私塾创办女子学堂的非凡之举,还是村文化广场教子苑和开笔礼等文化仪式的恢宏大气,处处流露出一个村庄浓郁的文化气息,文化在这里被置于最崇高的地位。

相传,古代段村土肥水美,村南有汾河西东流过,村北远处即吕梁山峦,汾河由段村北东斜插到村南,一个回旋,在东南冲涮了一个半圆形河湾,形同人的肚脐,因湾处之北即古印驹城,遂名“城不脐”。古音“城”读为“社”音,方言遂称为“社不脐”。“社不脐”半岛状入汾,苇茂草丰,成为一方风水宝地。元明之际,有段姓一富商途经段村,一眼就相中“社不脐”风水,便落藉于段村,于村南盖起了段家街。随后为振家门文风,又精选吉地起建文笔塔,塔高有丈八,顶径3尺,上覆瓦制笔头,人们称之为“一杆笔”。1980年到1981年此塔拆毁,所有砖石都用作建材盖了新房,至此,数百年之久的“一杆笔”成为历史的记忆,虽然记忆已远去,但“一杆笔”背后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却源远流长。2010年3月,段村村委重修了狐神庙(纪念晋文公舅舅狐突),并于2011年在庙前广场新建了“一杆笔”,实现了“神笔合一”。新修“一杆笔”高9米,寓意敢上九天揽月;宽度1.67米,合5市尺,寓意“敢下五洋捉鳖”;胸径0.7米,合二尺一寸,意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现在“一杆笔”已被视为忠信立世、奋发向上的象征。

历史文化名村段村历来有着勤学、好学之美德,人们对文化的尊崇已渗透到血脉之中。清末,村中建有三两座私塾,供有钱人家的子女就读。民国八年,村人武海川创办义学,专收贫苦农民子弟求学,民国九年,创办国民女子学校。1930年段村村人马有德成立票友班,遂高薪请来鼓板名师高锡禹、琴师陈义恭、四弦三秋坐家学艺,教授晋剧艺术。文化的种子一经播撒,便会绽放出色彩斑斓的精神之花。明朝时期李之奇官至监察御史大夫,当代马志明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至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段村有33个博士硕士研究生,高级知识分子有100多人,每年有约20个二本以上的大学生。

行走在段村的角角落落,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小村庄却有种包罗万象的宽容大气。在段村村史馆中悬挂着一块“能让可风”的牌匾,或许,这是对段村村民村风最贴切的诠释。1921年,段村引汾河水冬浇耕地,上游阎村偷水浇地,村长康喜发将此事报告交城县署,县署判处阎村无理并要处罚阎村,康喜发却提议只给阎村批评教育即可,不必处罚,知县袁鸿吉同意康喜发的意见,赠其“能让可风”牌匾,以表彰他的高风亮节。 1924年因本村原有水井水质苦涩,难以饮用,村人马丰年为解决村人饮水之困,自愿捐出800吊钱,雇佣外地打井匠,首次在全县打成一眼深133米、直径2米的人工竹管深井……

“再造一个新段村”:皇家古村的复兴梦

历史留给我们的宅院文物是不可复制、弥足珍贵的。据传远在战国时期,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已具相当水平,为了免遭风雨侵蚀,漆工艺人往往在建筑上抹漆彩绘,到了清代建筑彩绘已形成了一种等级制度的象征,主要用在宫廷、寺庙等建筑上的装饰艺术。而沥粉彩绘制作工艺复杂,用料考究,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大规模使用并不多见,可在段村马恒年宅院里面窗棱上的装饰全部是沥粉彩绘,其奢华程度可见一斑。中国传统村落22个评委之一,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首任院长王金平教授在参观了段村遗留古建筑之后感慨道:“段村宅院的木雕和彩绘在中国是一绝”。

置身时代的洪流之中,回望历史,豪情与荣光同在,展望未来,希望与梦想同行。段村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决心通过实施五大工程:古村修缮工程、旧村改造工程、文化复兴工程、产业发展工程、党建引领工程,依托千年古韵和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全力实现乡村振兴。

为还原古建筑的原汁原味,段村对现有的约70座民宅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保持古建筑原来的造型、结构法式、制作工艺,并努力恢复印驹城城墙;在旧村改造方面,统一规划布局,计划对与历史文化名村格格不入的旧村庄进行拆迁改造,开展安居房建设,2013年新建幼儿园, 2015年新建便民服务厅,2016年初对全村1537户进行了自来水网、电网改造,2016年新建教子苑, 2018年4月建设村史馆,编写村志……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危房户建立临时安置点进行集中供养;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村委组织发动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行劳务脱贫,目前人均可达到3200元/月,动员工作队收购农民粮食,实行消费脱贫;在产业发展方面,目前,村里共有冶炼、管装厂风力发电等企业约二十几个,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属于村里人自己兴办,该村积极引入4个龙头企业,激发了本地十几个小型企业的产业链发展,形成建材、物流运输等产业品牌,给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给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在文化复兴方面,段村一方面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棍和沙灯,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在古庙会、元宵节等特殊节日里悬挂四角、六角纱灯,进行挖棍展演,将各种颇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融入生活中。另一方面,积极传承学童入学之前必举办开笔礼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分批次为全国适龄入学儿童举办“开笔礼”,通过“正衣冠”“拜先师”“朱砂启智”等一系列环节为儿童开启智慧,从此,眼明心亮,一心向学,段村人正在传承与保护中构建着新的文化生态。

置身于这青砖灰瓦、高墙深院之中,看着昔日雍容典雅、如今饱含沧桑的古建筑,仿佛徜徉于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过往人物、昔日的繁荣景象、朝代的更迭变换……在领略历史的起伏兴衰中,段村留给我们太多的启示:村运与国运相连,个人与民族共命,有大梦想才有大思路,有大举措才有大发展。我们深信立足在吕梁这块厚植文化的沃土上,通过广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我市的乡村振兴之树必将结出美丽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