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其中,民族体质的强弱,关系到国力强弱和民族兴衰。现实生活中,过重的生活方式和非健康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生理、心理等很多方面的问题,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体育锻炼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式。但是人们体育运动和锻炼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学校体育延伸为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的同时没有树立好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在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有效衔接,增强人民体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学校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脱节的问题表现
目前,在现实的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背离的状况,忽视了培养终身体育观念,只重视学生的体育成绩、运动队建设、校外运动竞赛成绩,不重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对终身体育缺乏深刻理解和忽视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宣传和引导,理论部分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长远性,实践部分的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难度太大。课堂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状,缺乏对完满、健康生活的构建。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阻碍了终身体育习惯、兴趣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方式仅仅重视相关技术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仍然是以体育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
二、改进措施
1、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学校是终身体育的最佳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是学校体育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定时开展着各种体育活动,创造着体育文化,这种氛围能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和积极性。体育教学要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把传统文化融合到体育教育教学中,在多元化的渠道中教授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营造领导带头、教师参与、制度保证的浓厚校园体育氛围。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体育教师会在教学中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体育文化、传统民间体育或活动,加强理论和教法的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让教学方式更富有科学性、合理性、实践性、大众化,完善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树立积极的创新意识与敬业爱岗精神。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教师应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及从事终身体育的观念、兴趣、习惯、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进而拓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要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3、加强学生的体育运动和锻炼意识。学生要科学运用体育教学中学到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将自我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延伸到生活中,以培养长期锻炼的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坚持科学锻炼,合理安排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专门的运动项目,做出锻炼计划,持之以恒。学校应该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4、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与项目。现在学生对体育的要求是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确定教学内容和选编教材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终身效应,重视和增加体育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提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着重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原则、内容、方法、效果评定以及体育卫生知识、养生保健方法等。教学要从面向健康生活、终身受益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把个体的、可控的、简便的以及学生乐意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作为终身项目。建立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一起,成为增强体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个人体育爱好,使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学校体育应该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应该在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中融入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5、完善和健全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兴趣。在评价过程中应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次的进步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于调节、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发挥教学效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一二年级学生在跳绳活动中的参与值,由起初的1个也跳不出,到5个、10个,这也是进步。教师应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进行综合评价,应重视学生心理、生理、生活环境、营养、先天遗传等方面的差异,注重学生个性与自主性的发挥,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要结合,评价指标要多样化,运用客观、正确的评价结果激励学生,让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并有目的的进行取长补短。教师应该创建优等生荣誉表、中等生提高表以及后进生进步表等,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提高与进步,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期望,更加主动、努力地参与到体育教学。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以终身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立足学校体育的阶段效应和长远效应相结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中要起到有效的衔接作用,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化缺一不可,只有实行体育的社会化,发挥社会各层面的优势才能最终实施终身体育,达到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目的。
(作者单位:汾阳市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