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融融,和风阵阵,依山傍水的石沙峪口村掩映在寂静的群山之中,一群群牛儿正沿河悠闲地游走。
“过去我们村就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这几年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经过全体村民的辛勤努力,村里一年一个样,日子越过越红火,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石沙峪口村村委会主任谢楠楠说。
石沙峪口村位于交城山腹地,一面临河,一面靠山,山陡沟深,干旱少雨。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约束,全村133户336人人均耕地不到3亩,且多在狭窄的山坡上。因为干旱少雨,庄稼全是望天收,是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贫困村。
“不解决石沙峪口村的贫困问题,不能让村民脱贫致富,就对不起这片红色的土地。”第一书记张彦斌从驻村第一天起就这样暗下决心。
为了走出“靠天吃饭”的怪圈,石沙峪口村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包村单位县人武部持续发力,先后连续4年捐赠村集体能繁母牛35头,通过申请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30万元,新增购买能繁母牛24头,实行“签订合同、承包到户”的养殖模式,2017年底,该村有序退出贫困村,到2019年底,增加群众收入年人均达到9000余元。“一年下来收入比种地强多了,而且不用离家,一边养牛,一边下地干农活儿,什么都不误。”建档立卡贫困户韩文奎扳着指头算账道。
43岁的贫困户韩文奎,以前靠种地过日子,2019年6月,依托村企交城县隽融农牧科技服务中心将集体现有的59头基础母牛分到个户手中饲养,所有权始终属于集体所有,所生牛犊属于农户。通过这种“签订合同、承包到户”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养殖的积极性。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他和哥哥韩奎儿利用小额贷款优惠政策,搞起畜牧产业,走上养牛脱贫致富的道路。“去年6月份,村里鼓励我们认领牛,我认领的三头牛,一头去年冬季产了一头小牛犊,一头快生了,还有一头在怀孕中 。”韩文奎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比韩文奎行动更早的耿五儿不仅摆脱了贫困,如今已向小康迈进。“村里要发展畜牧产业,鼓励村民家家户户养牛,我就想试一试,可没想到会有这样好的效益!”说起养牛,昔日的贫困户耿五儿笑得合不拢嘴。2017年,他和妻子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金融扶贫政策贷款4万元购买了4头小牛犊,前前后后,卖了10来头牛犊,一头牛犊可以卖1万元到1.2万元,如今,3年过去了,不仅还了所有贷款,还拥有了20多头牛。
“发展畜牧产业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且激活了群众的奋斗意识和拼搏精神,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是一条让老区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好路子。”张彦斌语气坚定地说,“靠着养牛的路子走下来,我们村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