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阮兴时
悠悠黄河之滨,碛口古镇之中,青墙黛瓦的古朴山村延绵悠长,连片的农家小院清净悠然……4月25日,“赏吕梁风光 圆百年梦想”黄河人家乡村旅游季举行启动仪式。市县各级领导、干部,以及旅游界、企业界、新闻界的嘉宾汇聚在碛口麒麟山庄,共同见证吕梁旅游业的大发展、大升级、大跨越。
晋绥首府红色兴县、特色小镇离石信义、美丽乡村汾阳贾家庄,活动伊始,三个分会场的倾情推介,犹如一场“饕餮盛宴”,吸引着在场所有来宾。
6条特色线路、25条县市区乡村旅游线路和40家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3个市级黄河人家……本次黄河人家乡村旅游季已筹划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将达到四地联动、以点带片,持续扩大乡村旅游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富民效果。让游客在“赏吕梁山风光”的同时,深刻体悟吕梁完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梦圆的巨大变迁。
“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青定头,南峪口,拴起骡子跑碛口”。采风中,中央、省、市级媒体一同来到碛口古镇。斑驳古朴、陈旧庄严的高墙大院,古色古香的商贾店铺,整个古镇在黄河边蜿蜒延伸,散落在镇上的近200余家古院落、货栈、商号,当铺、镖局,似乎在诉说着昔日的繁盛。这里,不仅是“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还曾是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行走在青石板筑就的古镇街道上,站在“碛口客栈”字迹略显辩驳的木刻牌匾下,看着滔滔黄河向东流去,人们似乎看到了穿梭在黄河巨浪中的船筏,听到了回荡在山谷间的驼铃,正与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擦肩而过。
黄河岸边走碛口,探幽西湾李家山。来到碛口,自然要去西湾和李家山。西湾位于碛口镇一公里左右,临河而建,村中古宅院在河边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古宅精致华美,造工考究,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洋溢着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
李家山村位于碛口南约3公里的黄河边,村落依山而建,从山底到山顶,形成了“立体村落”,合计九十八院,在这里,黄土高坡与人居建筑完美结合,丰厚的民俗风情和黄河文化融为一体。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
“如果你想放纵心情,淡然生活,请到碛口古镇吧,那里有头枕黄河的美,有恍然隔世的记忆,有世隔绝的静然。”导游的一席话,道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
“吕梁山上鱼米乡,不信你来前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青青芦苇荡,深深海眼亮,悠悠粽飘香,家家奔小康!”李正印书记作的这两首诗,如今在青塘已是朗朗上口,老少皆知。来临县乡村游,怎能少得了青塘村。据说,在青塘村中有一泉眼,当地人称“海眼”,汩汩泉水从中涌出,汇集成塘,前青塘也因此而得名。青塘不仅是历史文化名村,还是产业脱贫的示范村。精准脱贫以来,青塘村党支部、村委会确定了“党建引领,文化带动,发展旅游,精准脱贫,共步小康”的脱贫思路,大力发展粽子加工、苇子工艺品编织、水稻种植、鱼塘垂钓、特色民居旅游、农家乐六大支柱产业。
如今在青塘,家家户户包粽子,卖粽子,青塘村的百姓们,用青塘的粽叶、黄河滩枣和甘甜的泉水,经过20多道传统工序加工煮制而成的蜜粽,香飘天下,已成为晋西名产,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塘村已注册专门生产粽子的公司,每年开发、加工的百万个青塘粽子,远销太原、北京、上海等全国20多个省市。
“真诚欢迎各界朋友到吕梁观光旅游。淳朴、厚道、好客的吕梁人民诚邀各位来吕梁多走走看看,感受这里奔涌浩荡的大河风情,感受这里雄浑厚重的黄土韵味,感受这里淳朴多彩的民风民俗!”启动仪式上,副市长任磊的欢迎辞,道出了吕梁老区儿女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