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牧
有句话讲得极有气魄,叫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过,一般人说这话的时候,大体上是一种泄愤,或是一种无奈。
不过,对于吴起,这只是一件寻常事,与吃饭喝水一样普通。而且所到之处,都是熠熠闪光,任谁都遮掩不了他的光芒。
你看:在卫国,不为所用,他杀掉诽谤嘲笑自己的几十个人,逃至鲁国。
在鲁国,一有机会,他就可以指挥弱小的鲁军,战胜强大的齐国军队。这胜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以至于鲁国君臣害怕到不敢任用他。鲁国不用,他也不纠缠,立刻去鲁至魏。
在魏国,他组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场,全胜六十四,无一败绩,威震诸侯。夺河西之地,坐镇西河郡,天下莫敢撄其锋芒。魏武卒,在之后几十年,一直是列国中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魏国因之而成一流强国。后来因功高被排挤,他毫不犹豫,去魏至楚。
在楚国,吴起变法图强。为楚国拓土千里,并吞陈蔡,击破天下无敌之魏武卒。使秦不敢东向,齐不敢西窥,三晋为之战栗。数年之内,楚俨然已是天下霸主,列国为之而寝食难安。
假若楚悼王多活个十几年,有吴起辅助,那么他从南向北,横扫诸侯,一匡天下,超越齐桓公的伟业,也未可知。只是,吴起有超越管仲的才学,奈何楚悼王却没有齐桓公一样的长寿,两人都是运气不佳。可惜!可叹!
除了差这点运气,吴起这人简直太完美了。当然他性格高傲自矜,不屑与人争,某种程度上也给他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比如,很多人会说他的小话,造谣、诽谤、传谣,但吴起不辩解不解释。明白人自然明白,不明白的,你再解释,也越描越黑。
何况,那些个小话,比如母死不归,杀妻求将之类的,像国产神剧,只有傻子才信。明白人,谁当回事呢!魏文侯当回事了吗?楚悼王当回事了吗?李克当回事了吗?田文当回事了吗?曾子倒是当回事了,但是曾子们满嘴仁义道德,他也不想想。吴起是杀人后逃离卫国的,去奔丧,是活得不耐烦了吗?
孝顺的名声是好听,但是送了命,似乎也不值当吧。吴起的母亲,是绝不希望儿子为了奔丧而送命的!所以曾子当时高度不够,他的意见听听就好,别当真。杀妻求将之类的事,更是荒诞。吴起那么高的智慧,犯得着为了帮鲁国击退齐军而做出这么不容于世人的蠢事吗!
吴起很懂人性,懂得人心才是根本,他劝谏魏武侯,说地利之固之类的,都不可依仗。人心才是根本,人心若是没有了,什么天时地利都没有用;组建军队,他爱兵如子,以大将军之尊,可以毫无难色地为士兵吸取脓液;在被楚国叛乱贵族袭击,那般危急的情况下,他的应对之策,都能够为自己报仇,且能帮助新君铲除守旧势力。
这样的人,会做出杀妻求将那般投入产出,绝对不成比咧的事情吗?
所以,那些都是些谣言诽谤。
吴起为什么不辩白不解释呢?因为根本不屑于。而且他才具太高了,满天的谣言,于他都如蚍蜉撼大树,何足道哉。
他知道自己的价值,也知道自己对,更知道什么才是最好。他有理论并且有实践理论的路径和方法,他也知道,强大一个国家需要做什么。所以,无论在鲁,在魏,在楚,他都能从零开始,做到最好,成就一个国家的强盛。他也无需讲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他的能力,可以因地制宜,无往不利。
吴起一身的本领,出将入相,都是顶尖的水平。
出为将,携七万众,便可横行天下;入为相,坐镇朝堂,弱楚可霸列国。谈文,他挥毫作吴子兵法,便可入武经七书;论武,他如魏武卒般负重长途奔袭,战阵搏杀,毫发无伤。谈性情,他不沽名钓誉,行事但求无愧本心;论做人,他与士卒同甘共苦,数万人愿为他死。与君主相处,合则留,我给你一个强盛的国家;不合则去,高官厚禄、权势地位,弃之若粪土。
奇哉!吴子!
壮哉!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