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民生

新型职业农民走上乡村振兴舞台

□ 本报记者 梁瑜

近期,交城县47名农村干部在吕梁农校参加培训。经过十天紧张、有序的培训学习,学员们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培训中还集体参观了中阳神圪垯村、方山前东旺坪村等几个美丽宜居示范村。

一位学员高兴地说:“感谢有关部门给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经过理论学习和现场观摩等不同形式的充电,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很大冲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都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

农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今后一个时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都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村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

2019年以来,我市立足当地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和人才振兴,力争用三年时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其中2019年保证培训1万人,力争完成1.5万人。在此过程中,我市将“学什么”的选择权交给农民,力求使培训清单与农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确保农民通过培训掌握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的实用技能,成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有眼光、会算账、懂技术的新型知识技能型人才。

临县临泉镇后月镜村农民刘小飞,是全市“职业农民、乡村工匠”中药材专业培训班的学员,培训结业后,他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一下子开了窍”。

“参加了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种植技术和生长管理知识,还知道了怎样将中药材深加工。去方山的现场实践更让我开阔了眼界,种植中药材的信心就更足了。”刘小飞这样介绍。他将家里原来的玉米地全部种上了黄芪、连翘等药材,收入一下增加了数万元。

“现在我市农民培训都是‘菜单式’培训,根据农民的需求来设计的,涉及到的专业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市农业局科教科工作人员介绍说,除了常见的小杂粮、中药材、果蔬等专业,在我市的乡村工匠培训计划中,还有一些林业管护、电焊工等专业技术培训班,甚至还包括一些面塑剪纸等非遗手艺。

不折不扣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全市充分利用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培养农村科技致富人才。市直和各县市积极发挥职业中专的作用,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积极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十万特色人才培训工程”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村入户,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全市坚持每年开展冬春农闲集中培训和季节性培训相结合,大力组织开展新型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办班,专家讲授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组织编印农业农村政策、农业实用技术、新农村建设等专门培训教材,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传媒迅速及时、覆盖面广的优势,开辟专题讲座和专栏,并在农业信息网络开通“12316”专家服务热线,每年培训农民达60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

如今,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为“职场宠儿”的农民越来越多,“参加过专业培训、懂得新技术、容易接受新思想”已经成为他们的标签。“以前是我上门找活干,现在换成了别人上门来找我,给出的价钱还挺满意,这个转变是我培训之前没有想到的。”柳林县龙门垣乡李福财高兴地说。在吕梁农校参加了全市核桃经济林实用技术培训班后,他现在是龙门垣乡核桃示范园的技术员,工资一天120元,每年靠修剪核桃可以挣5000元。

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按照“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按照“三进村”模式,即“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行、人才培养进行”,把教学班直接办到方便农民的地方。年引导性培训农民达15万人,新转移劳力人数达5万以上。

这些经过职业培训走出去的农民工,在积累资金、掌握先进管理经验后,不忘家乡,纷纷出资捐款参与家乡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临县城庄乡阳宇会村125名外出务工人员自愿筹资40余万元,为全村完成道路村通户通工程5.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5盏,硬化校园2000平方米,栽植松、柏、柳树1000余株,新建了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购置了文化娱乐设施,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