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来后,发现这儿的条件确实好,刚开始还有点担心生活问题,后来发现政府有后续扶持政策,经过简单的培训我就在这儿上了岗,下楼就能上班挣钱,一个月下来能挣1800多元,还没耽误家里的事,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近日,在石楼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龙山水岸小区,正在扶贫车间里忙着赶制鞋帮的陈四英略带感慨地告诉记者。
陈四英是石楼县和合乡刘家畔村的一位移民户。2018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陈四英一家6口人,离开祖辈居住的山沟沟,住进了位于灵泉镇岔沟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龙山水岸,在这里她不仅获得了120平方米的新房,还从一名留守妇女,变成了产业工人。在陈四英所在的车间里,数十台机器发出了繁忙的响声,40余名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分料、剪裁、缝纫,赶制着最近接到的订单。
在陈四英们忙碌的身影和身份顺利切换的背后,闪现的是石楼县近年来大力实施了“三增三创”,着力培育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不懈努力。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该县采取“转移就业增岗、公益岗位增岗、扶贫车间增岗,创优培训、创新服务、创业帮扶”模式,着力引导贫困群众向第三产业要就业、要发展,先后成功打造了三个劳务品牌。“吕梁山护工”品牌,2016年以来,累计培训3608人,就业1412人;黄河岸边的“青岛村”品牌,在青岛开设技能提升培训班、建立石楼县服务联络站,通过传帮带,带动劳动力到青岛务工,先后有3000多人转移到青岛就业;“福海厨工”品牌,依托石楼县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创办的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打造了全省仅有十家、全市仅有两家的省级劳务品牌,成为全县就业的一张名片,带动511名贫困户外出务工。2020年,该县结合“党支部+物业管理”,全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工程,又启动了“石楼物业工”劳务品牌的打造,培训物业经理90人,物业从业人员2000余人,进驻太原及周边物业市场。据该县相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万余人,为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我们公司是一个代加工企业,主要为河北、太原等地企业加工衣服、工装等,随着业务的拓展,订单量不断增大,日产量已不能满足供货要求,下一步,我们将紧紧依托移民小区丰富的工人资源,扩大龙山水岸、石楼小镇两个移民小区的生产规模,争取再带动200人左右的妇女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进驻石楼县龙山水岸扶贫车间的“醉美人”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贺清平介绍说。
不唯如此,石楼县在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后,马不停蹄,继续深入推进就业创业工作,近期又初步达成义乌、石楼两地来料加工扶贫车间转型升级项目合作意向,组织50名来料加工经纪人赴浙江省义乌“取经”,预计又可带动10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里,顺利甩掉“穷帽子”的石楼群众,借着政策的强力支持,奋力奔跑在追求美好新生活的道路上,意气风发,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