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恩俊
近几年,汾阳市侯荃先生一口气创作了《也说西游》《也说女皇》《也说汾阳王》等系列专著。出于好奇,我向侯先生索要了一套来读,结果竟爱不释手,一口气把三本书全部读完。又想,我也该为“也说系列”说点什么吧!
也说西游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寓言小说。小说所包含的哲理可以服务于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不同的时代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和品鉴;不同的人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品读和欣赏。
侯荃先生首次将《西游记》与反腐倡廉联系起来,全方位研究了《西游记》里的治国理政主张,可谓新颖独特。
侯荃先生为《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和众多妖魔鬼怪都在唐代社会找到了对应之身:孙悟空乃李世民,猪八戒乃廉官佐吏,唐僧乃芸芸众生,沙和尚乃能臣良帅清官,白龙马是民族的图腾和象征等;而白骨精是贪官污吏,黄袍郎是皇亲国戚,红孩儿是势利小人,等等。这既新颖大胆,又发人深思。许多人喜爱《西游记》,往往只是满足于热闹,看完之后一笑了之,很少有人思考小说背后隐藏着的思想内涵。
《也说西游》从新的视角深入研究《西游记》,对读者群众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可以唤醒人们在红火热闹之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正确解剖、分析和评价《西游记》这部积极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将艺术与现实、寓言与事例统一起来,让人们认识到,这些方面与人类社会存在的现象是何等相似和一致!
侯荃先生充分肯定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不专鬼神,专寓人间”的思想,认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先贤,指出:“作者根据民间唐僧取经的传奇故事,大胆地改造了原来的思想内容,以取经为目标,塑造组合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个团队,展示了一幅世人为生存而奋斗的社会大画面。”“他怀着对社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构作了一个幻想的、理想的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尤其是他把劳苦民众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一切为民众利益服务的观点,着实让我们感动。”
深受吴承恩感动的侯荃先生,欣慰地告诉这位先贤,“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宗旨。先生倡导的理想社会,我们实现了。
也说女皇
我对武则天的了解,以前仅限于上大学时教科书上的一些介绍。对武则天的身世、成长经历、生活情感、获得皇位和宫廷斗争,以及对大唐王朝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没有做过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直至我阅读了侯荃先生的《也说女皇》之后,才对女皇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女皇武则天是谜一样的历史人物,在史学界和影视界,既魅力四射,又争议不断。一度时期,影视界曾经刮起武则天旋风,拍摄了诸多有关武则天的影视作品。但这些影视剧本,大都以“戏说”的笔法,津津乐道于勾心斗角和绯闻野史,虚构了一些编造的与历史相悖的事件和情节,严重损害了武皇形象。这种任意歪曲历史人物形象,并篡改主要历史事件的“戏说”,实在是令人难以苟同的。“戏说”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
侯荃先生的《也说女皇》全方位分析了武则天性格的形成背景,客观公正地分析了武则天成长为一代明君的历史原因,首次审视了武则天与唐太宗之间的长幼亲情和政治理念的传承,审视了她与唐高宗之间的相濡以沫和共同结成的战斗堡垒,改变了长期以来宫廷戏自私残忍的戏说旧范。不再侧目于她的女人身份,而是关注于她的明君之道。父母教育了武则天,唐太宗培养了武则天,一位历史人物有了厚重的支撑。
《也说女皇》还原了唐朝至武周时期的政治家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的明君形象和女性楷模形象。侯荃先生认为,“武则天是妇女解放的倡导者、缔造者、开创者、实践者,是妇女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光辉榜样。”
拂去历史云烟掩盖的真相,还原武则天的本来面目,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也是价值所在。《也说女皇》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武则天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相信,《也说女皇》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中国现今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研究的大背景下,体现出它珍贵的价值。
也说汾阳王
《也说汾阳王》是侯荃先生所著《也说西游》《也说女皇》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郭子仪是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资治通鉴》说郭子仪:“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可谓千古完人矣。
侯荃先生的《也说汾阳王》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有关郭子仪的大量记载,做了全面梳理和分析,以夹叙夹议的行文方式,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全景式描述了郭子仪成长、成才、成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叙述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勇有谋、战功赫赫的生平事迹;讴歌了郭子仪忠君爱民、尽忠报国,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严于律己、敢于自责,宽厚待人、和以容人,谦虚谨慎、归咎养德,义侠交友、有恩必报的思想品格和做人准则。
读了《也说汾阳王》后,我为郭子仪这位唐代中兴名臣、千古完人的事迹而震撼,也深为侯荃先生渊博的学识、正确的历史观和独到的见解、文笔流畅的写作技巧所折服。
侯荃先生在《也说汾阳王后话》中声明了他创作此书的目的和意愿:“我写《也说汾阳王》,不是写郭氏家谱,不是写郭子仪传记,而是根据史实记载,通过《也说汾阳王》,让人们进一步明白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肯定汾阳王郭子仪的历史功绩;学习汾阳王郭子仪的处世思想和品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贡献的人。”
《也说汾阳王》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唐代由开元盛世逐步衰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记录了一个政权由兴盛到衰落甚至消亡的历史轨迹。侯荃先生在书中指出:“越是处于太平盛世,越要不忘初心。”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在唐太宗眼里,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镜子。唐太宗每每“以人为镜”,观察自己,端正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但是,人死了,书却“活”着。人们可以通过记载人事的“史记”,穿越遥远的古代,寻找成败兴亡的教训,作为继续前行的镜鉴,夯实通向未来的道路。侯荃先生的也说系列著作,其价值就在于他把历史上的名人名著,当作解读人类社会历史和壮丽人生的工具,为后人提供了一面面“镜子”,让后人可以知兴替、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