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温元元 石艳芳
元明时期,方山县大武镇大武二村张氏家族因商而起,因商而兴,也因商而闻名。后因张氏家族人才辈出,父子进士,兄弟贡生,文臣武将,不可胜数,受世人羡慕。
张继枢人称“干蔓菁”,作为张氏家族53个大学生中的一个,他为人豪气大方,扶危济困,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故事,至今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张叔平作为张氏家族的后代,它不仅继承了祖辈的“亮节高风”,更在传承祖辈优良作风的基础上,从小就萌发“铲尽人间不平,拯救天下黎民”的志向。投身革命12载,实现报国大志。他用崇高的革命气节和青春的热血,谱写了共产党人的不朽诗篇,也成为了张氏家族的骄傲。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大武张家仍然被世人所称赞,不仅在于商业,更在于张氏家族的精神之美。
小山沟出了革命家
1928年1月20日凌晨,寒风刺骨,星月无光。
国民党杭州陆军监狱后院的刑场。一阵杂乱的枪声后,七位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一张狰狞的面孔怒吼道:“这就是你们共产党人的下场,这儿就是你们的天堂,此时此地,不知道张先生有何感想?”
被称作张先生的这位共产党员,就是1897年出生于方山县大武镇大武二村的张叔平。
张叔平先后在离石县立高级小学、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太原私立山右大学就读学习。作为进步青年,他不仅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而且站在斗争的前面。他不仅推举学生代表前往督军府请愿,而且发动太原大中学生罢课游行;他不仅领导开展轰轰烈烈的反房税斗争,而且声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尤其是在任太原支部书记期间,一方面组织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员;另一方面提出“普遍建党”“到农村去”的号召。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全省各地建党工作迅速铺开。
1925年的农历年底,张叔平刚从太原回到大武,参加侄子的婚礼。突然,他收到一封中共北方区委调其到上海工作的加急信件。1926年春,他离开吕梁山、走出娘子关,到达大上海,以报馆记者身份开展革命工作,尽管只有一年的时间,但他不避艰险,为革命事业四处奔走,参与领导了杨树浦、沪东、浦东区的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参与指挥浦东工人纠察队,一举摧垮了浦东区的反动武装力量,成立了浦东区临时保安局,组成浦东区市民委员会,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27年,因叛徒出卖,他被捕入狱。在杭州陆军监狱,虽然他饱受压杠子、坐电椅、灌辣椒水、上老虎凳等酷刑,但是,他始终坚守秘密,不吐实情,哪怕一句一字。在狱中,他发出“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的生命绝唱。铁钉穿身,他傲然宣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共产党人是杀不尽、斩不绝的!为共产主义哪怕抛头颅,为劳苦大众甘愿背十字架!”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力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
“小康路”走出新天地
就在10年前,大武二村的村民还在为没有搭上吕梁经济腾飞的快车而懊恼,这里地处离石、方山、临县交界地带,虽然交通便利,商旅发达,经济繁荣,但是街道狭窄,房屋密集,车辆拥挤,生活环境差,人们幸福指数并不高。
时间拨回到2012年,大武镇纳入吕梁市新城区规划建设区域,二村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几年时间,就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映入眼帘,站在路上遥望远方,蓝天白云之下,犹如“黑丝带”般的笔直大道跨进绿野、穿过二村,这是承载着全村2000余人“小康梦”的“快速路”。
“这柏油路修得好啊,光滑平坦又宽敞!我们小时候,街道坑坑洼洼,是石子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改革开放后,街道都变成了柏油路,但是非常窄,根本没法和现在比。能赶上这样的好时代,我这辈子算值了,在这宽敞的柏油路上溜达溜达,心里别提多舒坦了。这路修得就像我们老百姓现在过得日子一样,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李红卫感慨地说。
纳入吕梁新城区规划后,大武二村地理位置优势更加明显,吕梁市区的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209国道纵贯南北,218省道、吕梁环城高速贯穿东西;村子西北3公里处建有吕梁飞机场,已通航线18条;太中银铁路吕梁线途经村庄南北,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打通了制约大武二村发展的“大动脉”,成为拉动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
“我在北京工作,以前回来一趟,真不容易,得折腾一天才能到家。吕梁机场通航,我回家的路越来越近了,一个多小时就能从北京回到大武家中,路上中转少了,这心情也好了。”提起吕梁机场,在北京上班的村民杨秀平一脸自豪。
“要致富,先修路,这话说得太对了,现在村里的路修得这么好,家家户户住进了电梯房,孩子有学上,年轻人好就业,老人生活有保障,我们对未来更有底气和信心了。”村民张桂元说。
小蒜头鼓起钱袋子
“红皮”大蒜是大武二村的一个特色产业,种植历史悠久。因其独特的水土环境,产出的大蒜品质极佳,蒜头多为6瓣,皮色紫红,蒜瓣洁白晶莹,肉质致密,味道辛辣、口感香脆,蒜汁粘稠,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深受当地百姓的青睐。
据了解,近几年来,大武镇老百姓对种大蒜情有独钟,因为种大蒜比其他农作物划算,且市场价格稳定,“大武蒜”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大家尝到了甜头,种蒜积极性很高。
“千算万算,还是种小蒜!”提起种蒜,村民段林聪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我种大蒜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了,蒜地撒上农家肥、深耕地、耙地、选最好蒜种,这蒜就算是种好了。”
“大武最适宜种植大蒜,二村就有50多户蒜农,仅今年村里就种植几十亩大蒜,一斤蒜苔卖40—50元,大蒜一挂能卖到170—180元,平均亩净收入1.4万元。种蒜头净收入比种植其他蔬菜收入还要高,大蒜种植在我们村已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香饽饽。”村党支部书记王吉才说。
在大武开了20多年饭店的李娥则向记者透露:“大武蒜苔口感与众不同,味道辛辣,口感细腻,开门就能闻到。每到蒜苔收割季节,店里总能接到专程来吃蒜苔的客人,这样的订单每天能接十来个,持续一个月左右,我的饭店也粘上了蒜的光。”
“既然大武蒜苔经济价值高,内外销路好,远近闻名,为什么不进行测土配方,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大武蒜的品质?”王吉才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将打造‘好大武蒜’这一品牌,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造地增加200亩的种植面积,加快对大武蒜进行品牌注册、有机认证、真空礼盒包装延长保鲜期。同时,加大对大武蒜品牌宣传、市场推广工作,使其发挥更大的市场价值,引领大伙共同增收致富。”
山川换颜,水土重生。古老的大武二村已然成为吕梁新城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