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初等教育中创新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 张利芳

作文教学要更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主要途径一是教学生写生活,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其次,要叫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抓事例、抓特征、用恰当的语言文字作以表达。其三要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发挥创新精神,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其四是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文来。

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儿才能完成,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可是作文在语文中又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

教学生写“生活”。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作文教学的任务: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了解学生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客观的报道。我曾经教授一个四年级班时,见面礼是写一篇作文《我最尊敬的人》,直到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还动不起手中的笔,就此我就开展了一节作文课,首先让学生分析这次作文是写“人”还是“事”,再写的人中你对谁有感情?突出在那些事?你就从这些事中选择一件最有意义的事写下来,突出你对这个人的尊敬,就行了。就这样再也没有咬笔头、皱眉头的学生了。经过这一堂作文课,学生们都恍然大悟:噢,原来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自己所经历的事呀,真有意思。

教学生学会表达。所谓表达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看到、听到或经历的事情表现出来。常听到老师和家长们抱怨:“没少让孩子读书,积累句子,可这孩子怎么还是不会表达呢?”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学会表达是关键。选材再好,观察再仔细,表达不清还是没有用。这种“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的人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只有能言善辩,既能办好事又善于表达的人才方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如果平时只让学生读、欣赏,而不教会他们去表达,那么他们只会停留在理解的基础上,不会有大的提高。我国小学教学目的明确规定要让学生达到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只是前提,运用才是最终目的,理解了并不一定会运用,从理解到运用是一个质的飞跃,要想从理解上升到运用,还需要加强训练。

我认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条最重要,就是要以教材为本,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仿写训练。这不是教学生写八股文,因为选入课本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编者之所以把它们编入课本中,不仅仅是因为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学习人家的写法。

拓展学生的写作新思维,发挥创新精神,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学生掌握写作新思维是写好作文的重点,小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因为思路打不开。针对这个问题,我积极改革一件事只有一个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辅导作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进行写作。我在指导时,就鼓励学生这样去想。一节课后,一篇篇见解独到、灵活多样的作文便跃然纸上:有的写了成功或失败的苦、累、汗,体会到了成功辛苦;有的写的还是失败中的气馁。总结出了成功与失败的结果,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通过这种多思维、多角度的写作,既可以使学生突破应试教育固定、僵死的思维模式,又可以使学生写出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来。

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学习,是素质教育最有利阵地。作为一名教师,我会继续不断地深化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作文素质。

(作者单位:方山县城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