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既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又能为经济运行提供人力供给。今年以来,中阳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将“稳就业”作为落实“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的首要任务,打出了优化就业服务、强化技能培训、深化政策落实“组合拳”,实现群众增收和民生改善“双丰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
优化服务,增加就业途径。
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因企用人是中阳县提升劳动人口就业的重要措施。6月份以来,县委政府针对脱贫劳动力中灵活就业人员较多且就业不稳定、收入不高的现状,以灵活就业的和未就业的脱贫劳动力为主要对象,实施脱贫劳动力“千人就业”用工计划招聘行动,引导全县40余户大中型企业、20余家商场饭店累计开发一线岗位和辅助性工作岗位1089个。截至目前,共举办8场专项招聘,接待求职人员1200余人,帮助930名人员实现就业,其中企业直招24人,与劳务公司签订协议906人。“我通过微信平台看到了招聘信息就过来应聘,看看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我现在已经和中阳钢厂签订了劳动合同,找到了心仪的工作,顺利实现了就业。”杨鹏通过专场招聘会找到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工作。像杨鹏一样,通过招聘会找到合适工作的求职者还有很多。中阳县积极创新就业工作形式,依托乡镇劳务服务公司开展有组织、定向式招聘,探索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动、机构主办的促就业、稳就业新模式,不断提升精准服务质量,力求为各类用人单位解决岗位需求,为各类求职群体尽快稳定就业提供助力。
除了线下对接招聘,中阳县还大力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在现有公共招聘网络的基础上,搭建岗位信息发布及招聘平台,完善线上线下互补招聘体系。通过线上搭建网络平台,实时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做到线上线下联动、“点对点”信息推送,为促进全县就业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中阳县还在保持现有公益岗位稳定的基础上,新开发947个公益性岗位,进一步解决脱贫户中的弱劳力、半劳力就近就业。
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有技能,才能实现更好地就业。7月19日——22日,中阳县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需求的技术工人及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对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设置8大类33个比赛项目。通过技能大赛,一大批技能型人才脱颖而出,更好地激发了学技能、比技能,通过技能增收的浓厚氛围,为全县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和人才支撑。“通过技能培训,不仅掌握了种植技术,还为木耳增收带来了很大的效益。”耳农王晶开心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在家待业,到参加“中阳耳农”专业技能培训,最后发展种植木耳产业,王晶的人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据统计,目前通过“中阳耳农”劳务品牌引领,带动400余户低收入人群增收,户均增收3570元,吸纳430余名劳动力灵活务工,人均务工收入21000元左右。中阳县还将“中阳耳农”“中阳剪纸传承人”等确定为特色劳务品牌,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已落实各类培训补贴357.42万元,惠及7626人。一份份来之不易的“就业成绩单”,释放出“民生温度” 最高值。
落实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中小企业是稳就业的主要渠道,让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更好惠及各类市场主体是今年县委政府缓减企业经营压力,提升就业保障的有效举措。中阳县全面落实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等政策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稳定就业、预防失业”的功能和作用,统筹实施企业社保费阶段性“减免缓”、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和失业人员临时补贴等政策,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给予失业保险金稳岗返还。截至目前,共为115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资金1036.46万元,惠及企业职工18530人,真正起到了为企业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紧盯低保、特困、残疾等特殊群体,率先落实低保提标政策,加强基层养老服务与财政补贴,实现城乡老年餐厅、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确保建得起、可持续、运转好,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
下一步,中阳县将锚定全年目标任务,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重要抓手,在就业供需精准对接、职业技能提质增效、创业能级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马林 图/董莹)